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活动日历 > CCF走进高校

CCF@U865:CCF体系结构专业委员会走进安徽大学

阅读量:1343 2022-08-24 收藏本文

CCF走进高校第865

敬请关注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体系结构专委、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CCF走进高校活动,将于2022830日在安徽大学及线上同步召开,敬请关注。


时间:2022830日(周二)09:00-11:30

线下地点:安徽大学

线上平台:腾讯会议:502-946-000,会议密码:0830


活动安排:

时间

报告题目/报告人

9:00-9:15

CCF、体系结构视频展播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领导致辞

CCF体系结构专委主任致辞

主持人:江波(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9:15-9:45

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教学思路和实践

袁春风,南京大学教授

9:45-10:15

系统与智能的互动

窦勇,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10:15-10:45

面向持久内存的分布式内存池系统

刘海坤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0:45-11:15

系统观指导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改革

安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1:15-11:30

自由讨论

主持人:李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


报告信息:

报告题目: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教学思路和实践

报告摘要:主要围绕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教学思路、教学实践等内容展开讨论。首先从一些具体的程序案例出发,说明为何要进行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然后介绍国外一流大学的相关课程内容设置情况,并在对国内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国内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系统能力培养的几种课程设置模式;最后简要介绍南京大学过去十几年里进行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一些改革举措、相关课程体系、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设置等教学实践情况。

嘉宾简介:

袁春风

袁春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二级教授,CCF杰出教育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赵世良讲座教授。目前任教育部101计划《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负责人及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人才发展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与并行处理技术、Web信息检索与文本挖掘技术等,在相关领域承担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两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江苏省优秀软件一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组成原理,主持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计算机系统基础系列慕课,主持江苏省线下一流课程计算机系统基础;主编成套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及《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习题解答与教学指导》、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计算机系统基础》和《计算机组成与设计》;主持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网络课程获江苏省优秀多媒体课件特等奖、计算机系统类课程群获江苏省优秀课程群称号;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报告题目:系统与智能的互动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新的崛起牵引着计算机系统向着定制化方向发展,面向深度学习各类硬件加速器应运而生,GPUFPGAXPU等,更进一步深度神经网络的计算特点催生了新型运算格式,16位半精度浮点等特殊的运算部件。另一方面,智能技术也在助力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CPU分支预测器、编译器各类选项优化、稀疏矩阵格式的选择等,甚至智能算法正在改进传统的数值计算方法。展望未来智能技术将会进一步在系统设计的多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嘉宾简介:

窦勇

窦勇,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现任国防科技大学并行与分布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军队育才奖金奖获得者,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或主席。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10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在TOCAAAIIJCAIFPGA等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报告题目:面向持久内存的分布式内存池系统

报告摘要:分布式共享内存系统通过跨节点的内存资源抽象和共享,可以突破单节点内存资源的边界限制并提高利用率,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中心场景下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新型大容量持久内存(PM)逐渐走向应用,构建分布式的异构内存系统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远端访问延迟高、数据持久一致性开销大、透明支持遗留应用难。本报告将首先分析设计分布式持久内存池系统面临的挑战性问题,然后探讨解决这些挑战的技术途径和方案,接着分享我们在设计开发分布式持久内存池系统中的一些经验和实践,最后总结当前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嘉宾简介:

刘海坤

刘海坤,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杰青获得者,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2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2013.1-2015.1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新型非易失性内存、内存计算、云计算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0多项。在ISCA/HPCA/ASPLOS/DAC/SC/ICS/HPDCIEEE TC/TCAD/TPDS等计算机顶级国际会议以及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


报告题目:系统观指导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改革

报告摘要:系统观对于计算机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不但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也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依据。正如图灵奖得主UC Berkeley EECSDavid Patterson教授所言:在异构计算的时代,程序员必须对于算法和硬件模型融汇贯通,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代码。20206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普通程序员编写的程序和深入理解处理器芯片体系架构的专家编写的程序,性能差距可达63000倍。因此,未来的程序员也必须懂硬件!本报告在分析美国计算机专业排名前五的几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ACM / IEEE-CS Computing Curriculum 2020”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科大计算机大类新一轮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工作,以计算机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改革为实例,讨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落实计算机教育的系统观,如何取舍课程数量、课时、复杂性、系统性等,如何开展课程内容的消肿去冗、更新补缺、加深拓宽,形成长效、可扩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嘉宾简介:

安虹

安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主任,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学位点负责人,院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生竞赛实践创新教育委员会主任,本科生体系结构类课程组组长,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究课题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系统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奖励和荣誉。她倡导以系统观指导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在如何为低年级本科生上好一门计算机系统入门课《计算机系统概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改革创新;她创办了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探索在高性能芯片和系统领域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人才;她创建了超算鸿雁队,探索在高性能计算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指导的学生曾获60余项大学生超算竞赛奖,5位本科生获得郭沫若奖,1位博士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首批8位),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广泛影响。



clip_image002

CCF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