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CCF新闻 > CNCC

回放:隐私计算:理论、技术、应用与未来|CNCC论坛分享

阅读量:315 2023-02-03 收藏本文

2022年12月8日,CNCC2022“隐私计算:理论、技术、应用与未来”技术论坛线上举办。该论坛从118个技术论坛中脱颖而出,被评为CNCC2022优秀技术论坛。本次论坛中,与会嘉宾不仅报告了自己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在研讨环节中分析总结了隐私计算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应用及未来趋势,对隐私计算的发展和行业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码(仅对CNCC注册参会者开放),可观看论坛视频回放。


图片

扫码观看CNCC技术论坛回放


图片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凤华担任主席,CCF杰出会员、北京交通大学王伟教授担任共同主席。论坛邀请了隐私计算原创者及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企业主管等嘉宾参会,围绕“隐私计算:理论、技术、应用与未来”主题进行演讲,并以Panel形式进行了研讨。论坛梳理了隐私计算领域中的前沿理论、技术、应用及未来趋势,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李凤华研究员和王伟教授在会议中提到,隐私计算是平衡隐私保护与数据有效利用的新的理论和技术,是面向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是隐私信息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时隐私度量、隐私泄露代价、隐私保护与隐私分析复杂性的可计算模型与公理化系统,是面向数据高效治理和利用的核心技术。


图片

精彩回顾



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李凤华研究员首先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隐私计算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李凤华研究员指出,当前用户数据频繁跨境、跨系统、跨生态圈的交互已成为常态,但传统隐私保护方案不能提供体系化保护,隐私计算应需而生。在报告中,李凤华研究员从隐私计算原创者的角度介绍了为什么要研究隐私计算、隐私计算学术内涵、与数据安全等其他技术的学术差异;然后介绍了隐私计算理论及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隐私计算框架、隐私计算形式化定义、隐私计算的重要特性、隐私保护效果评估、算法设计准则、隐私计算语言、隐私计算框架下的取证技术等内容。


图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领军教授、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执行院长李晖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隐私计算助力AI合规应用》。李晖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个人信息处理者采集了大量个人隐私数据,依赖于大量数据模型训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因而对隐私数据合规使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报告中,李晖教授首先探讨了AI模型训练和应用过程中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然后介绍了如何基于隐私计算的思想对训练数据进行按需脱敏以平衡AI模型准确率和个人隐私保护,如何高效删除模型中包含的个人隐私数据贡献以满足删除权的要求。

图片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安全官王滨报告的题目是《隐私计算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应用》。王滨在报告中指出,多媒体数据中包含大量隐私信息,如何对海量异构多源的多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差异化控制与按需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报告中,王滨介绍了基于隐私计算架构开发的视频脱敏和分发控制系统,将隐私控制机制贯穿于视频图像全生命周期中,通过策略对视频图像中的敏感区域进行差异化分级和脱敏,将延伸控制策略与视频文件绑定,传播过程中根据延伸控制策略控制用户访问权限。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邱卫东教授报告的题目为《隐私计算延伸控制应用:策略合规性自动化检测》。邱卫东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互联网时代下全球隐私数据泄露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爆发性,世界主要国家已将隐私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报告中,邱卫东教授介绍了如何基于知识图谱自动化检测方法解析隐私声明策略的法律法规合规性;还介绍了如何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将隐私计算的延伸控制属性纳入到知识图谱中,结合企业内部安全规章制度和数据处理流程,进一步判断实际数据使用与隐私声明策略的一致性。

图片

哈工大(深圳)-奇安信数据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鹏城实验室AI靶场研究室主任刘川意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隐私计算赋能AI靶场—基于鹏城云脑算力网络的模型加工场》。刘川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通过流通交易释放价值,亟待解决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数据分析人员接触全量数据所导致的隐私信息泄露问题。在报告中,刘川意教授介绍了一种调试环境与运行环境分离的“模型加工场”体系架构、仿真数据生成方法;然后介绍了基于鹏城实验室构建的AI靶场,以及AI靶场的应用。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常务副院长、分布式系统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邹德清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隐私计算应用:云环境下隐私数据流转控制与审计》。邹德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用户数据和业务托管到云平台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服务模式,云环境中隐私数据流转按需管控和溯源取证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点。在报告中,邹德清教授介绍了云环境中用户隐私数据的自动标识、基于隐私计算延伸控制的流转边界管控、隐私数据的流转追踪、基于隐私计算延伸控制的侵权行为判定与阻断、基于隐私计算思想的全流程隐私数据操作审计等技术,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图片

最后,论坛进行了大约60分钟的Panel讨论。与会嘉宾就隐私计算领域的焦点问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研讨。作为隐私计算原创者,李凤华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隐私计算的研究背景,以及对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战略的作用。作为早期从事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的研究学者,李晖教授详细介绍了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研究范畴的差异性。邹德清教授就个人信息保护当中如何对隐私侵权进行取证发表了观点。邱卫东教授详细介绍了从技术上如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从而抑制隐私侵权的发生。刘川意教授详细介绍了隐私计算如何化解数据的可复制性和可共享性等特征对数据交易带来的挑战。熊金波教授详细介绍了隐私计算在数据交易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