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大亮点集锦,最后10天抢科技精英交流黄金机会 | YEF2025
2025-05-12由CCF主办的YEF2025将于2025年5月22-24日在珠海&横琴召开。此次大会由CCF会士、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担任大会主席,以“智辟新径”为主题,汇聚了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青年精英及知名专家,共同探讨科技前沿,开启智慧新篇章。在三天的时间里,预计将组织7场特邀报告、2场大会论坛、1场思想秀、1场优秀大学生学术秀及22场专题论坛。一起来看YEF2025的8大亮点。
-
YEF2025 | 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转型突破口?
2025-05-12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快速演进,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企业对具备AI协作能力、系统思维、数据素养和持续学习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匹配这一趋势。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育部相继出台政策,推动高校加快教学改革与技术融合。2025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大模型系统 Deepseek 实现高校规模化部署,进一步加速了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落地及实践。在此背景下,如何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契机,优化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形成高素质、面向未来的人才生态,已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
-
樊文飞教授解析基础软件——国家需求下的使命担当|YEF2025
2025-05-09由CCF主办的YEF2025将于2025年5月22-24日在横琴召开。此次大会由CCF会士、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担任大会主席,以“智辟新径”为主题,汇聚了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青年精英及知名专家,共同探讨科技前沿,开启智慧新篇章。在三天的时间里,预计将组织7场特邀报告、2场大会论坛、1场思想秀、1场优秀大学生学术秀及22场专题论坛。5月24日上午,樊文飞教授将作特邀报告。
-
YEF2025 | 当生成式RS学会读心术:如何打造更懂你的推荐系统?
2025-05-09推荐系统已成为数智化生活的核心引擎,从电商购物到内容消费,从娱乐推荐到生活服务,其影响力无处不在。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LLM、Diffusion等为代表的算法正在重塑推荐系统的技术范式,推动生成式推荐系统从“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向“一人千面”的深度个性化演进。无论是字节的HLLM、快手的OneRec,还是腾讯的ColaRec、小红书的NoteLLM等,这种“读心术”般的能力,不仅提升了推荐精准度,也为用户带来了更智能、更贴心的沉浸式体验。然而,在看到生成式模型与推荐系统结合潜力的同时,也要明晰其中的局限性和技术突破的方向,才能打造出更“懂用户”的推荐系统。本次论坛将深入探讨生成式推荐系统的最新技术进展,分析当前痛点问题的突破路径,明确生成式推荐的能力边界,为构建更智能、更懂用户的下一代推荐系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
YEF2025 | 大模型关键技术分析—理论、架构、推理与应用
2025-05-08在当今科技浪潮中,大模型发展迅猛,如风起云涌般席卷而来,深刻改变着诸多领域的面貌。然而,繁荣背后仍潜藏诸多亟待破解的谜题。一方面,大模型理论根基尚显模糊,模型框架高度依赖Transformer,创新突破面临瓶颈;基于强化学习提升大模型推理能力的路径迷雾重重,方向难明。另一方面,具身智能领域是否存在Scaling law(扩展定律)尚无定论,大模型Agent(智能体)的发展趋势也混沌未开。
-
YEF2025大会论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青年机遇
2025-05-07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青年一代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次论坛聚焦于AI产业的前沿动态与青年发展路径,汇聚了来自投资界、企业界、学界、创业公司不同领域的顶尖代表,将围绕人工智能商业模式、产业应用拓展、学术科研方向、创业机会与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行业洞察与实战经验,为青年精英们指引方向,助力大家在AI时代抓住机遇、勇攀高峰,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繁荣发展。
-
YEF2025 | 大模型与空间智能技术驱动的居住服务革新,贝壳邀您畅聊居住服务技术创新实践
2025-05-07大模型在跨模态语义理解、场景生成和代码生成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而三维重建技术通过空天地多源数据融合,为虚拟空间构建和沉浸式交互提供了技术底座。这些技术为居住服务、城市数字化等领域带来了从设计、分析到用户体验的全链条创新机遇。
-
YEF2025 | DeepSeek东风起,AI算力摆脱英伟达的时机到了吗?
2025-05-06全球AI算力竞争已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算力总规模接近全球三分之一,但国产AI芯片在高端训练和推理方面较英伟达仍有明显差距。近年来供应链风险持续提高,迫使国产芯片加速替代进程。这一持续了数年的艰难长征,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推理大模型横空出世,火热的市场需求为国产算力“软硬协同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