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CCF聚焦

CNCC | 再探可持续胜任力——论科技自立自强环境下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

阅读量:45 2023-10-19 收藏本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CNCC2023将于10月26日至28日在沈阳举行,会议期间将举办130场技术论坛,涵盖人工智能、安全、计算+、软件工程、教育、网络、芯片、云计算等30余个方向。本文特别介绍将于10月28日举办的【再探可持续胜任力——论科技自立自强环境下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论坛。


本论坛探讨科技自立自强环境下,如何从上层应用与底层系统,强化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可持续胜任力的塑造。


万人盛会即将开幕,报名仍在持续进行中,800余位技术论坛专家邀你相约沈阳,共享学术盛宴!立即扫码报名参会。


图片


中国计算机学会,赞3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多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探索,如拔尖计划2.0、教育部101计划,ACM/IEEE CC2020规范,ACM/IEEE-CS/AAAI CS2023规范等。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计算机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未经探索的全新阶段。在此背景下,论坛将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环境下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并塑造其胜任力,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自主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如何分别从上层应用与底层系统,强化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系统能力的培养,培养适配当今时代发展需求的拔尖人才?


图片

论坛安排

图片



顺序

主题

主讲嘉宾

单位


开幕致辞

陈娟

国防科技大学

1

计算机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

陆俊林

北京大学

2

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姚班办学概况介绍

黄隆波

清华大学

3

CS2023:知识/胜任力模型并轨的国际计算机学科规范探索

向乔

厦门大学

4

智能时代,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力培养为抓手的现代编译实践体系改革

李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一生一芯”计划中的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经验分享

余子濠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Panel讨论

(主持人:张铭,北京大学)

陆俊林

北京大学

黄隆波

清华大学

李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向乔

厦门大学

余子濠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图片

论坛主席

图片


图片

陈娟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CCF杰出会员,CCF高专委执委、CCF女工委执委,国际计算机学科规范ACM/IEEE CC2020工作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系统能力培养研究专家组成员,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并行计算课程工作组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动态栏目编委。长期从事超级计算机系统低功耗编译优化、异构计算、智能化能耗管理等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SC、IPDPS、ICPP、TC、TPDS、CACM等,多次获最佳论文奖。多次担任国际国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入选国防科技大学“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人才计划。


共同主席


图片

张铭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


CCF杰出教育奖获得者,2016-2019曾任CCF教育工委副主任。先后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委员,ACM SIGCSE中国主席。科研方向为文本挖掘和图机器学习,主持多个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300多篇,谷歌学术被引14800多次,H因子44,获得机器学习顶会ICML最佳论文奖。ACM/IEEE CC2020计算机课程体系规范的主要撰稿人,ACM SIGCSE计算机教育顶会第一作者,第一届ACM Computing Education全球计算教育大会主席。主持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等荣誉。


图片

论坛讲者

图片


图片

陆俊林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国家义务教育新课标信息科技教材编委


ACM SIGCSE中国分会副主席,北京市青年名师,主讲的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自主CPU设计开发工作,是中国自主CPU国家标准起草人,担任国家义务教育新课标信息科技教材编委。


计算机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本报告将围绕北京大学的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培养拔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何通过创新的教育方法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格局、视野和专业能力。进一步,还将探讨如何开展计算机相关的通识教育,帮助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合适的计算思维和技能,运用到各自专业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社会需求,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

图片

黄隆波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CCF杰出会员、ACM杰出科学家。黄博士曾先后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于法国贝尔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并于伯克利Simons计算理论研究院担任长期访问科学家。黄博士曾担任ACM Sigmetrics 2021大会主席,以及ITC 2022、IEEE WiOpt 2020与GameNets 2019的程序委员会主席。黄博士目前担任多个网络与人工智能国际期刊编委,包括IEEE/ACM TON,ACM ToMPECS, Elsevier PEVA以及IEEE TPAMI。黄博士曾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及2018年ACM SIGMETRICS青年科学家奖。


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姚班办学概况介绍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报告将介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的办学概况,主要包括姚班的课程设置、培养特色与科研实践等情况。并将基于姚班的办学经验,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图片

向乔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导


CCF高级会员、互联网专委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委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层次留学人才。ACM/IEEE-CS/AAAI CS2023国际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组常务委员。201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14-2020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与研究助理教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形式化方法、可编程网络、高性能网络和物联网。在SIGCOMM, OSDI, FAST, SC, INFOCOM, JSAC, TON, TMC等计算机网络与系统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合著专著一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面上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19年获Facebook Research Award与IEEE MASS大会最佳论文奖;担任INFOCOM, DAC, IMC, IWQoS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CS2023:知识/胜任力模型并轨的国际计算机学科规范探索


2021年5月,ACM,IEEE-CS与AAAI联合组建了CS2023工作组,对国际计算机科学本科培养规范进行最新一轮修订。这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CC2020规范所提出的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探索知识与胜任力模型并轨的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工作组的一员,我主要负责系统基础(System Fundamentals)这一知识领域的培养方案修订,同时也参与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数据管理及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等知识领域的方案修订工作。本次报告中将首先对CS2023工作组过去2年多的工作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工作组在计算机科学胜任力模型建设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同时,报告还将分享厦门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在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方面,对学生进行胜任力培养的一些初步尝试。

图片

李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副教授/博导


FCS、CCF THPC期刊青年编委、安徽省青年教学名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帆奖得主。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系统软件研究,在 SOSP、OSDI、EuroSys、ATC、FAST、ASPLOS、SC、HPCA等计算机系统领域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19年入选ACM FCA成员。曾担任第14届/第21届 ChinaSys程序共同主席、SOSP 2017 学术海报程序共同主席、EuroSys 2021/ACM SIGMETRICS 2023论文出版共同主席、首届CCF计算机系统大会/芯片大会宣传主席等,长期参与SOSP、FAST、Middleware、DSN、ICDCS、SRDS等系统领域著名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获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帆奖璀璨明星、2022 AI 2000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 Honorable Mention in Computer Systems、2022年CCF分布式专委杰出青年学者、2021年ACM ChinaSys新星、2021年ACM中国新星提名等科研奖项。主讲《编译原理和技术》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获安徽省第五届青教赛工科组一等奖、第四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计算机类教学资源建设特等奖(2项)等教学奖项,主编安徽省精品教材。


智能时代,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力培养为抓手的现代编译实践体系改革


AI大模型带来智能涌现,也带来了大规模并行算力和内存空间的需求。近年来,龙芯、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发展迅猛,将成为助推人工智能等高性能计算应用快速发展的新动力。然而,作为芯片生态重要组成、AI应用基础系统软件的编译器却进步缓慢,编译技术的国产化发展困难重重。自主编译技术的发展困境根源在于人才储备不足。具体来说,由于教学和实践体系落后、教学形式单一等局限,编译教学面临着学生对编译理论的学习兴趣较低、对硬核技术的畏难情绪较高、对高性能优化技能掌握不够等突出问题。


为此,中科大编译教学团队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积极贯彻新工科建设思想,发挥科研优势,探索了一条“以研促教、自主研发、科教融合、教研相长”的编译教学新思路,历时5年建设了国内首个面向自主指令集的现代编译实践教学体系。建木方案面向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已在中科大计算机系应用5学期,在湖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应用2学期,辐射学生1000+。依托该方案,中科大《编译原理和技术》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课程组教师获得了各类奖励26项,其中全国性奖励15项,省部级5项;自2020年起,课程组教师指导修读本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助教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37项奖励,其中23项全国性奖励,7项冠军或一等奖,发表高水平科研、教改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0余项。已向龙芯、寒武纪、华为等公司输入20余名编译技术人才。

图片

余子濠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


CCF会员,“一生一芯”计划的培养方案设计者和首席讲师,参与建设大规模人才培养流程。教学版模拟器NEMU和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实验PA的设计者。南京大学全系统教学实验Project-N的联合设计者之一。参与编写《计算机系统基础 第2版》、《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基于RISC-V架构)》、《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等教材。


“一生一芯”计划中的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经验分享


“一生一芯”计划已历五期,自第四期开始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能力加入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完成一款可流片的RISC-V处理器芯片,并运行自己编写的简易操作系统和真实游戏《仙剑奇侠传》,在芯片设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运行时环境、编译器、操作系统、指令集架构和微结构设计之间的关联认识。本报告将介绍“一生一芯”计划当前的教学方案,并通过若干案例展示学生如何全面认识计算机系统。


图片


今年恰逢CNCC创办20周年。二十年来,CNCC已逐渐发展到涵盖数十个方向130场技术论坛,700余位国内外讲者积极参与,超过13000人注册的计算领域年度盛会。二十载不断超越,作为国内计算领域参会人员众多,规模大,水平高的年度盛会,CCF将精心筹划,为参会者带来一场前沿碰撞、展望未来的技术盛宴,让每位参会者都能在CNCC这个超大体量专业平台上提升自身的专业价值,获得前行的动能!等你来,马上行动,欢迎参会报名!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