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人工智能核心科学技术体系的独立自主可控,是每一位计算机领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在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中,实现人工智能科学普及,激发科普工作“知识传播、素养提升、兴趣激发、志向引导”的进阶作用,筑牢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储配中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基础底数,是当前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工作开展的核心焦点问题。
然而,人工智能本身是融合计算机、通信、控制、社会、心理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领域,需要更多知识分解、互动体验、创意延伸等教育方式介入,传统单一的讲授、视频等科普手段无法满足上述要求。为了探寻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困局、寻找破局之路、谋划标准与方向,4月1日,CCF YOCSEF上海在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功举办了“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破局之路” 观点论坛。
此次论坛由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张波(上海师范大学),CCF YOCSEF上海AC委员、候任副主席刘斐(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执行主席,CCF YOCSEF上海通信委员郭畅(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持论坛;CCF YOCSEF上海AC委员马骏、王鹏伟(候任)担任微论坛主席。论坛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张军平教授、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李铮老师、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白浩斌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王伟教授作为引导发言嘉宾。
论坛得到了上海市静安区科协、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参与观点思辨环节的嘉宾包括:吴斌(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聂丹(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副主席、上海市静安区科协主席)、孙勇(上海市静安区科协副主席)、杨宸(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赵才荣(同济大学)、齐建伟(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王龚(上海师范大学)等,以及来自上海相关职能部门、高校、以及中小学和企业的专家。CCF YOCSEF上海候任主席孔令和、CCF YOCSEF苏州候任主席史国良、上海AC委员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CCF YOCSEF上海候任主席孔令和在论坛开场致辞中介绍了CCF YOCSEF的文化,以及上海开展活动的特色,感谢各支持单位和来宾对CCF YOCSEF上海本次论坛的帮助。
论坛同时邀请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在论坛开场中致辞。两位嘉宾指出,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工作对提升国民整体科技素养提升尤为重要,需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创新以及社会责任4个维度开展体系化建设。嘉宾们期待,本次论坛的观点输出能够为我国人工智能青少年科普的推进与创新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张军平教授首先以“从《爱犯错的智能体》浅谈青少年AI科普”为题进行引导发言。张军平教授以智能体在高质量对话、复杂推理等功能、统计学的人工智能学习思路为示例,讲解了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中需要考虑问题与设计理念。他认为,对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要通俗易懂、不要公式化教条;要有幽默感;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内容宁缺毋滥并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李铮老师在题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青少年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导发言中认为,中小学信息老师普遍缺乏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知识积累,且配套教材信息量小、学习环境不易搭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困难,同时科普推进过程中存在学科素养培养标准少、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情况体系缺乏等问题。
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白浩斌老师作“青少年人工智能校外科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发言,分享了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近年来从顶层设计、编写校外科普教材、推进《走进人工智能》青少年科普课程的进展和经验。他提出要以科普课程为基础,从探索人工智能相关算法和程序设计、开源硬件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开展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育。
华东师范大学王伟教授作“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与青少年AI教育”引导发言。他提出了从面向“知识”到面向“能力”的模式转变观点,以华东师范大学倡导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CS4ALL)为例,讲解如何在数字时代通过科普赋能创造者,使其具备数字素养、编程思维、数据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等能力的进展与经验。
在引导发言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困点”、“突破点”、“立足点”三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思辨讨论。
思辨问题一: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之“困”——思困点
与会多位嘉宾从作为一名青少年家长的角度表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正逐渐向学科类教育一样变“内卷”。这给很多家长带来困惑:如何寻求途径使学生在相对压力小的环境下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对此,李铮表示,相对语数外等主体学科,人工智能科普创新挑战活动或竞赛等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兴趣,但“双减”课后服务是作为重要科普阵地,存在缺乏优质内容困局。赵才荣结合自身开展中西部科普和招生工作,指出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的关键困点在于“如何打通科普工作渠道”。史国良和齐建伟均认为上海具有地缘优势,拥有优越的“人才、智力以及软硬件条件”,但应该思考如何突破人工智能科普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困局,尤其在科普的定位、青少年覆盖面扩大、激发哪些维度的兴趣和思考等方面存在空白。同时,开展人工智能科普工作的标准缺失也是重要阻碍。邱堃认为人工智能科普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很多人抛弃对人工智能不切实际的幻想”、分清“科学”与“科幻”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激发创造力。
思辨问题二: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之“破”——谋破局
高永彬、孔令和均认为人工智能科普应该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谋求破局之路,元宇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突破。该观点一经提出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嘉宾指出,元宇宙可以突破科普空间限制,但不能简单化为载体改变,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在元宇宙中优质内容的突破。史国良认为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很强,应该突破顶层设计局限,让从事IT的老师担任更高级别的领导,高度规划人工智能科普教学过程。但孔令和认为,深度怎么去破,需要专家进行顶层设计,详细设计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对科普课程的深度和层次,激发其热爱人工智能学习。李铮认为,信息科学老师当上领导是解决中小学人工智能学科教师缺乏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也有嘉宾通过高中科创教育评审经历反思,有利益性的内卷,导致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被引导向利益输送,这是现阶段人工智能类科普必须突破的导向性问题。杨宸则认为,现阶段人工智能科普,可以通过工具应用能力的学习来提升青少年认知的边界和范围,并不局限于ChatGPT之类的交互对话,在实际青少年科普过程中,需要突破人工智能科普资源的规模和成本的限制。白浩斌则从科普教材短缺的紧迫性方面提出了突破点。当前人工智能科普教材始终是滞后于前沿技术发展的。科普工作的时间空间不应该受限于场馆,兴趣培养才是最需要做的,需要打造更多本土化平台供青少年科普。
思辨问题三: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之“立”——求立新
聂丹综合此前多位专家的观点,指出人工智能科普受困于“师资队伍、保障能力、评价体系”等问题,那么就必须从以上三个角度树立出全新的标杆,即建立专项科普师资队伍、系统设计科普课程资源及内容与课时保障、引导政府更多深度介入激发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的科普能力与投入。吴斌指出,一定要建立中小学校长及同类机构相关责任人对人工智能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机制保障。相关工作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SWOT分析等方法建立科学分析的能力。当前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亟需建立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校外教育的师资如何与校内进行融合需要思考;更重要的一点,通过市场反馈、学生家长反馈等方面,建立良性循环的效果检验手段。齐建伟比喻到,人工智能科普是埋下种子,要与当下围绕卡脖子的基础学科开展教育相互映衬,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应该尝试建立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指南和标准体系。黄泽良指出,从中西部地区对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重视程度来看,整体不及长三角地区。因此从全国范围内,还是更加建立政府策源、高校研究、企业技术支持、中小学落地实践的政-研-企-校一体化的设计与投入,才能令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立足扎根。
观点论坛输出以下结论:
1. 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亟需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把握好知识内容与教育力度的平衡关系。关键在于破除科普是“课程教育、知识学习、技能实训”等传统认知误区,而应该亟待树立“知识传播、素养提升、兴趣激发、志向引导”的科普新定位。尤其,应该注重在活动、竞赛和课程的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方面,着重于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等隐性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标基础课程,为青少年增加额外的压力。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与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锦上添花、相辅相成,而非竞争。
2. 人工智能科普需要更多样化的教育手段。针对目前青少年科普教育效果严重受到时间和空间资源限制的困点难点,需要及时转换思想,改变传统科普方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缺少沉浸式互动的手段。利用人工智能的先进手段加以优化和突破,集成AR和VR的元宇宙、当下热门的ChatGPT的优秀模型,将人工智能科普与青少年身边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3. 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的良性运作与正向反馈需要政-教-研-企一体化的通力合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各项政策对科普的支持合力,统筹谋划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顶层设计;高校研究需从模型、方法、理论、教材等多维度对实施路径进行可行性分析;中小学、活动中心推行相应措施和活动敦促成果落地并搜集反馈;教育相关企业实现技术落地。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注入到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当中,让学生和家长在同一次科普中有共同的收获,激发整个家庭的兴趣,达到整体受益的效果。
此次论坛历时四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围绕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开展了深入思辨。本次论坛由CCF主办,CCF YOCSEF上海承办,上海市静安区科协、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了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