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长三角暨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以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顺利召开。论坛主题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及发展”,旨在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赋能,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与多年龄段一体化发展,建设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引导更多的中小学生关注科技、热爱科技、走进科技,全面推动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进程,将编程、人工智能教育落到实处。
本次论坛由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上海分部、YOCSEF 上海、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江苏省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澳门电脑学会、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信息化专委会承办,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麒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论坛执行主席为CCF上海分部副主席、上海麒辑教育科技CEO丁炎和CCF YOCSEF上海AC委员、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学院院长张波。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王新,上海NOI特派员吴申广,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王长波,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韩伟力,CCF宁波分部主席徐建昌,CCF苏州分部秘书长王涛,CCF YOCSEF上海主席蒋力,线上有澳门电脑学会理事长陈永健,副理事长孙戈明,香港电脑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欧阳厚从等。CCF上海分部监委会主席、复旦软件学院副院长韩伟力和澳门电脑学会理事长陈永健致辞。吴蓉瑾作了论坛的首个做了《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对国家和个人未来发展的意义与作用》的报告。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新内涵,是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在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信息化、自动化时代,并非只有传统意义上的低技能工作会被取代;零工经济将更加凸显;工作机会与工作者会实现最优匹配,高素质、能力的知识劳动者将会与低素养、能力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和地位差距进一步拉开;同时,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能力和学生的媒体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终身学习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问题。然而,当前人工智能加教育的内涵与作用仍存在一些挑战。在中小学教育中,教育信息化分为计算机辅助教育阶段、互联网辅助教育阶段,以及人工智能辅助教育阶段。未经过前两个阶段而直接上推动工智能+教育时应注意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信息素养的基础培养。当前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加成作用大致体现在感知、知识和认知三个方面,以各种形式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作为主要应用形态。人工智能技术碎片化,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报告最后,吴校长分享了上海市卢湾一中心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包括学生个体的数字画像并针对性的辅导、教学行为的全覆盖与反馈以及聚焦教与学的流程再造等。人工智能技术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让老师更了解学生,找到最适合的教与学的方式。张波作了题为《新工科思维下的人工智能教育路径与实践思考》的报告,从高校的角度,分享了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心得。上海一直在推进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高地,从教育均衡度、质量和效率这三个角度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梯队,从而整体提升上海教育发展速度。当前面向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形式多样,校内以信息类课程和兴趣社团为主,配合校外的科普基地与课外培训。但人工智能教育仍然面临课程定位模糊、教育内容分化、各个年龄段课程连贯性弱和专业师资匮乏等问题。针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教师的培养,需要从定位、教学模式、及如何评价人工智能教育这三个角度进行体系化思考。在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确的放置教学重心,以及打造学生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环境等多方面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上海师范大学提出了一个大-中小学工智能教育一体化构想,致力于构建一个上中下三层架构的产教研联盟:上层由高校基础教育和科技企业联动形成人工智能创新驱动,中层由各中小学的校内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组成,包含人工智能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系统,下层在社会上孵化若干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实践基地。各年龄段学生在三层架构中交互、流动、反馈,不仅能够在基地中充分锻炼自身素养,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一些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正果也将以更快的速度,更系统的形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最后,张波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在培养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优秀师范生和上述构想的初步实践成果。吴申广带来了题为《前进中的上海信奥》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信奥的起源。1984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展览馆参观的时候,说到“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同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开展了信奥的比赛,到今年已是第38届。他以许多优秀的选手为例,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青少年的编程教育提出四点建议: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相关社团和培训;二、用好辅导教材,也要不断更新好的辅导教材;三、借助一些人工智能网络平台;四、参加具备CCF教练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ACM队总教练俞勇老师团队就《中小学如何普及编程与人工智能教育》做了分享。重点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对编程的学习兴趣以及青少年编程教育方式。其中有一个不插电编程的案例引起全场关注:通过一些小游戏和团队合作来帮助小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和理解枯燥难懂的二进制概念和编码解码算法。由此可见,教学工具和平台对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学习至关重要。他们分享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编程教学平台的一些探索,包括备课,教学,练习,作业和考核过程等模块在平台中的创新和实践。以代码智能错误检查与自动纠正意见生成为例,由AI给出普遍易犯错案例的辅导,让教师专注于讲解较难实现的算法,较难发现的编程错误。可见,教学工具和平台还能极大提升教师整体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的教育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思维创新、应用实践和科技创新。只有后两个阶段才会更多涉及到一些人工智能具体算法原理和源码编程。对于大多数学生,人工智能的教育可能只是一个知识拓展或培优,因此,应更关注培养其人工智能背后的思维方式。而对于职业教育,则需关注编程流程、数据运算等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产生价值,提升工作效率。
麒辑教育科技分享了团队在中小学编程教育的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个针对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性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对于青少年的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核心素养,包括责任、动手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等。从科普到卓越,要注重因材施教、按需定制课程,研究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用人工智能辅助拔高教育的企业,需进一步解决师资缺口问题:一方面,辅助学校去培养一批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骨干老师,进而由这些老师培养出拔尖型的学生;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打造具备科创和学科竞赛经验丰富的教练团队。只有在学校,学生与教练团队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获得更多中小学人工智能与信息学比赛的优异成绩,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奇迹。

报告结束后,在场嘉宾与线上嘉宾就“强基计划是否可以真的帮助学生成长?”、“高中阶段教育学习陈旧的编程语言(如VB课程)有何意义?”、“中小学的教育过程怎么引导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合理的设计设置课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采用在线教学是否合适?”和“CCF信奥系列竞赛是否有针对小学生开展编程与算法相关的比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本次论坛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养、教学平台与工具、竞赛设置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之道,其中的经典案例引人深思,为现场听众奉献了一场知识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