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总部 > 新闻动态
应如何保障学术诚信?
2006-08-14 阅读量:739 小字

(2006-08-01 14:43:17)

今年汉芯等事件发生后,这一连串的科技成果造假背后隐藏的问题发人深省。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就“如何保障学术诚信”展开讨论,专家们就中国的学术体制、学术诚信的症结在哪里等作了分析,并通过分析为学术诚信的改进提出一些建议。

胡小明(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导致学术腐败的因素有哪些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学术腐败是难以容忍的,我们对于学术腐败的严重性、危害性说得太低,重视不足。学术问题和企业信用的问题本质是一样的,虽然学术问题的揭发和受害面比较隐晦,但实际上非常严重,其影响不仅涉及学术研究者本身,而且这种风气大有扩散之势,其结果将会断送学术的未来。

试想,如果一个人通过学术剽窃得到了利益,心理上势必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刺激,自然就会想第二次剽窃,这样最终会断送他的前程;另外,他进行欺骗后为缓解心理压力而到处宣传,制造一种“剽窃不算什么”的舆论,会带坏社会风气。如果这样的人当领导,下面队伍的风气就会被带坏,整个文化都会受到破坏,其危害性相当严重。

腐败之所以普遍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原因,现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人问题比较严重,老一辈科学家的研究作风往往胜过年轻一代,一方面是当时的理想主义影响,另一方面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很贫困,借助这种机会发财回报不多,腐败动力不足。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收入差距猛然拉大,有无成果收入差距显著,此时剽窃收益升高,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抄袭成本大大降低,加上目前外行管理学术情况增多,剽窃的识别能力下降,导致抄袭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如果我们的经济再发展,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情况又会不同,追求学术会成为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学术腐败的经济动力下降,发生率将会下降。早期做研究的人是理想主义,现在很多人是功利主义,最终做研究的人是自我发展目标的实现。

促成腐败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商业化带来了腐败。现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腐败主要出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学校里常见的是卖文凭,博士生论文由枪手代写,这就把学术水平变为金钱交易,腐败由此引发。第二,机制方面,学术腐败在高校普遍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的垄断性。学校学术评价也用行政管理并与经费挂钩,而行政与学术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体系,如果我们把行政管理的价值观塞进来,学术价值观就会被破坏。第三,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首先科研经费管理的开放度不够,社会对这个问题的监督很不全面;科研成果的评审过程至关重要,科研成果要在鉴定会进行评审,然而鉴定会对专家却没有必要的约束,一方面,由于系统开放度不够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专家在评审时有一些成果无法查出问题,使欺骗有可乘之机。而专家也无需负责任,只不过在评审发言时作一些文字上的平衡,在“国内先进”、“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这些名词上作一点调整,再补充一两点并不过激的“意见”和“希望”,然后拿钱走人。鉴定会并不是学术行为而成为一种宣传行为。要抑制学术腐败,管理一定要透明,要调整社会的信息结构,使学术、科研管理信息充分开放才是抑制欺骗的更好的措施。

为了更有效地抑制学术腐败,首先要毫不留情地对所有的不诚信充分曝光,学术诚信与商业诚信是同样的,应通过建立信用库的办法,把所有不诚信的行为记录下来,做到有案可查,学术腐败的情况才会有所改善。其次,通过严格的学术考试和论文公示制度改变行政干部一味追求博士文凭的风气,目前有些在职干部以公款追求博士文凭,用虚假学术给自己脸上贴金,这种金钱交易带坏了社会风气。再次,政府投资应适当调整,加大学校公共服务投资,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公立学校要作为一个公共事业来做,不要做得像企业。另外,政府行政官员应该退出学术的管理,学术问题要由学术界自己来说话,用行政的价值观来代替学术评价只能急功近利。科研单位、院校要培养学术人员、科技人员的学术荣誉感。

抑制学术腐败的手段要从经济学考虑,把腐败的收益压低、把腐败的风险与成本大大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公开化,一旦学术欺骗就应逐出科研学术队伍。在法律上要严厉地打击卖文凭,把可能不合理盈利的渠道切断。国外有些法律调整是通过控制福利制度来实现的,如果不认真做就扣福利;如同汽车肇事调整保险的价格,要求人们从长远考虑,处处做到诚信。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促进社会诚信是政府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曲晓东(计世资讯总经理):小范围内改善学术环境

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学术诚信建设可能会很困难,因为让政府退出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在目前来看是不大可能的。目前中国的大环境是,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大局。不管是地方政府、学术机构还是社会各个层面,国家都希望其保持稳定和统一,所以就不可能让专业人士来治理。因为专业人士可能比政府更了解事情该怎么做,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和做法,但另一方面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混乱,所以需要非专业人士即行政官员来进行控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谈学术诚信可能很难。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小环境里做一些工作来改善学术环境,因为要促进国家做大的改变,也需要一个集小变到大变、循序渐进的过程。

胡事民(清华大学教授):不解决经费问题学术腐败很难杜绝

保障学术诚信表面上看主要是取决于诚信教育和监督机制,但我觉得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是资源分配体系,比如学校里面的资源是学生和办公用房等基本设施,现在的情况是谁的经费多、成果多,谁的实验室面积就大,这就造成了以文章、经费等论英雄的局面,老师只能拼命写、拼命申请经费。比如上海某大学实行年薪制,教授能申请到50万元经费,再加上教两门课,就能拿年薪十万元;如果没有文章、经费,也没有课教,最后一年工资可能是一千元钱,所以学校的制度在逼这些教授们做些不诚信的事情,比如某大学的教授办会议来随意增加发文章的数量,这就是不诚信,所以资源分配的体系使得现在的问题变得如此严重。

另外一个是学术考核机制的问题,我们要凭借课题经费晋升讲师、教授,要年终考核。我们的收入是多元化的,比如在清华当教授,收入来自国家给的工资,还有岗位津贴等,收入主体变成了经费提成,而美国大学的收入是固定的,被聘用为大学教授,年薪8万美元,课题经费拿得多少跟本人再没有关系,那是用来雇助手、买设备的,中国不解决这个经费问题,学术腐败很难杜绝。

单志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兼规划研究室主任):科技成果评奖太匆忙

当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初露锋芒之时,他的科研成果一旦被鉴定,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荣誉加到他的身上,而一旦查到有问题的时候,又纷纷撤销他的荣誉。颁发诺贝尔奖的考核时间,有的是几十年的跨度,而我们国家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或者颁发荣誉的时候是不是显得太匆忙了一点,也许我们应该把时间跨度再拉大一点,考核科技工作者十年成绩的话,就不用做这种亡羊补牢的事情了。

陶建华:(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集体因素是重要诱发因素

在学术诚信问题上我们过去可能过多地分析两头:个人的诚信问题和社会的整个价值取向。现在我要谈的是集体因素,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问题。因为存在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以及领导的考核。领导从自身出发,必然把这些东西最后堆到科研人员身上去。所谓收入跟经费挂钩,很多体现在部门利益上面,并最终转嫁到科研人员身上。科研人员的心态被最大地激化,会产生很多诱发因素,让他做出违背诚信的事情。其实科研人员最初接触的教育都是要诚实,到后来做出想象不到的事情主要是各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导致的。

集体因素是重要诱发因素,这就涉及到考核问题,其实部门利益问题,实际是不诚信问题的保护伞。从部门利益到条块分割在我国由来已久,我觉得我们能够做的,一是要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和透明化,尽量降低非透明的成分,尤其要规范一些项目的验收机制,这涉及到自由研究项目,尤其涉及到重大攻关项目。还有,应该增加约束机制,过去的约束机制我们更多地着眼于项目的申请人,其实应该对项目的评审机构和评审人员施加一些约束。另外,应该更多地突出企业创新的机制,通过企业创新可能也会适当稀释,或者适当净化这个学术腐败的氛围。

贾云德(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学术评价体系太单一

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目前我们的评价体系太单一了,所以造成了许多在学术上,企业中,许多事情自己作主,从而有许多投机的机会。因此我个人认为建立诚信的学术环境和诚信的社会,可能要使评价体系多样化、形式和规则多样化,这样大家不论做了什么,都能够得到大家的有效监督,我们的学术诚信评价体系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欧美国家也经历了一个学术评价体系多样化的进程。

(摘自《科学网》实习记者 李娜整理)

 

热门动态
2022-06-24
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于2022年6月8日在北京西郊宾馆、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两个会场共同召开了题为“工业数据可信流通的关键技术”的闭门深度技术论坛,由北京双湃智安科技首席科学家陶耀东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金一、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冠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会议邀请了24位来自数据交易、数据安全与管理、工业大数据、网络系统安全、大数据治理、隐私计算、数据空间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代表、学术专家代表作为发言嘉宾出席论坛,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和思辨,共同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快速发展和突破创新。
2017-10-31
2017年10月26日,CCF YOCSEF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401会议室举行“鼓励科学家创业是压倒科研体系的最后一颗稻草吗?”论坛。论坛邀请了创业取得成功的科研人员,以及在科研管理、一线工作者等相关专家和学者,共同讨论是否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大家该如何面对创业这一命题,同时就如何能激发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产业助力进行探讨。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