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CCF新闻 > WCET

关于举办CCF WCET“聚焦未来·智汇创新”教师论坛的通知

阅读量:98 2023-12-12 收藏本文

CCF WCET将于2024年2月1日在NOI 2024冬令营期间举办论坛,邀请到来自学会、高校和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围绕“以人工智能为例的新工科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计算机科学后备拔尖人才的大中小贯通培养”两个主题进行讨论。




回望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短短几十年,我们走过以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为典型的PC互联网时代,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为典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推荐、短视频社交为典型的大数据时代,到如今我们正经历以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为应用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战略性技术,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重要推动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它也在教育领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变革。如何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人工智能课程引入中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算法特长和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议题。


展望未来,哪些人工智能科技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是智能芯片,大语言模型还是其他?它将会影响到哪些工业门类?中学教育应该如何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教师如何拥抱人工智能优化教学策略?有算法特长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如何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学习中发挥优势?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论坛主题

“聚焦未来·智汇创新”




议题一:以人工智能为例的新工科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

执行主席:

李  曙 (南京外国语学校)

陈许旻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

嘉宾:

唐卫清 (CCF秘书长、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林衍凯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助理教授)

郑子杰 (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大学博士)


议题二:计算机科学后备拔尖人才的大中小贯通培养

执行主席:

朱全民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厚从 (常州市第一中学)

嘉宾:

韩文弢(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副书记)

蒋炎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林盛华(广州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



议题一:以人工智能为例的新工科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




图片

唐卫清


主题:《新时代大学工程教育体系介绍》


唐卫清博士,CCF秘书长、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图形学、CAD、工业智能,曾任北京中科辅龙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核心产品是流程工厂CAD软件。他曾是CCF的长期志愿者,是CCF YOCSEF第一批学术委员,在理事会、专委、工委等多个机构分别任职,曾获CCF卓越服务奖和杰出贡献奖。


报告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经历了补课期、全面追赶期、同步并行期。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位于世界第一;2013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更加强调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标志着我国工业进入创新引领的新时期。社会对我国的工业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希望从工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强国,希望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作为工业的排头兵,我国现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我国工程学科在学总人数占所有本科生的34%、全球工程教育总规模的35%。本次讲座将侧重于如此大规模的体系是如何建成的,体系内部有何种细分和构成,我国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有何异同,以及计算机在整个工程教育体系中是什么位置等问题。





图片

林衍凯


主题:《从信息竞赛到预训练大模型的研究》


林衍凯,CCF专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助理教授。2014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预训练模型。曾在ACL、EMNLP、NAACL、AAAI、IJCAI、NeurIPS等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Google Scholar统计被引用次数达到10000余次。曾获评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世界互联网领先成果。


报告摘要:随着OpenAI在2022年底推出其大规模预训练模型ChatGPT,我们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模型不仅能深入理解语言,还能进行复杂的规划和推理,甚至模仿人类行为。这一突破向我们展示了利用大型预训练模型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本次讲座将重点介绍预训练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将从自身经历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OI)的视角出发,尝试探讨预训练大模型在研究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实际应用方面与算法竞赛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希望能够启发听众思考如何将自己在OI竞赛中获得的技能应用于未来的人工智能研究。





图片

郑子杰


主题:《未来5年的中学人工智能课程构想》


郑子杰,CCF专业会员、北京大学学士、博士,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教师,人工智能课程负责人,帮助学校开发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体系。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开发的人工智能普及课程“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在2021年4月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在各类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报告摘要:随着神经网络的芯片和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许多领域知识和模型生成的速度超越了人类学习的速度。因此,作为承担培养未来潜在人才任务的中学,如何顺应时代趋势将人工智能作为课程内容加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报告将基于北京市十一学校人工智能实验课程、中国自动化学会探究性学习训练营项目式课程、深圳市云端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课程等课程样例,尝试列举部分当前中学人工智能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瓶颈。并据此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周期内即未来5年内的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中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和生态构建进行畅想。





议题二:计算机科学后备拔尖人才的大中小贯通培养




图片

韩文弢


主题:《信息学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与思考》


韩文弢,CCF高级会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与系统方面的教学工作,开设“计算思维”等课程。曾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现任CCF NOI科学委员会副主席。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英特尔中国学术英才计划荣誉学者等荣誉,指导或带队获得IOI金牌和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冠军。


报告摘要: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与各行各业交叉结合,在当今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学竞赛的考查内容是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是在中小学阶段着手培养计算机科学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NOI系列活动从1984年开展至今,已经经历了近40年时间,当年的参赛选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界和业界的领军人物。中小学阶段竞赛选手的培养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进入大学之后又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本报告将呈现几个信息学选手成长的典型案例,并结合当前现状讨论对信息学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图片

蒋炎岩


主题:《算法竞赛缺少了什么?》


蒋炎岩,CCF专业会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软件系统分析测试和软件自动化,曾获SOSP’23 Best Paper Award、ICSE’21 ACM Europe Council Best Paper Award等荣誉或奖励。在南京大学执教广受欢迎的《操作系统》课程,互联网播放超300万次,他也是APIO2022、APIO2023的Technical Committee成员。


报告摘要:在近年来,信息学竞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培养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重要渠道。尽管如此,普遍认同的一个问题是,中小学生在接受信息学竞赛训练时,并没有在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获得平衡的发展和充分的训练。除了数学和算法技能之外,参赛者普遍存在编程工具使用陈旧、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对江苏省信息学竞赛选手的比赛实况进行分析,并对信息学竞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





图片

林盛华


主题:《对当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林盛华,CCF专业会员、广州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信息学竞赛工作,辅导学生获全国信息学联赛一等奖200余人次,获全国信息学奥赛金、银、铜牌40多枚,20人次入选国家集训队,1人入选国家队并获国际金牌。先后荣获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广州市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报告摘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知识,而能力的提升,将是最重要的。在大中小贯通培养上,知识的贯通很容易实现,而能力的贯通将具挑战性。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我们需要的是通识教育,还是专识教育?在当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对”掐尖“”教育功利化““竞赛脱离了学有余力的原则”等不良倾向进行探讨与反思。




本次论坛是面向NOI2024冬令营教师的闭门活动。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后备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