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CCF聚焦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数字经济发展,50人论坛院士专家如是说

阅读量:394 2023-03-07 收藏本文

3月4日,“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高端峰会” (以下简称“峰会”)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成功举行,峰会主题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驱动数字经济发展”。本次峰会在杭州市和萧山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CCF主办,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以下简称“50人论坛”)组委会、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与浙江省视觉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图片1


峰会上半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CCF副理事长、50人论坛委员金海主持了峰会开幕式。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王敏,中国科学院院士、CCF理事长、50人论坛主任委员梅宏先后致辞讲话。



图片2


王敏书记在致辞中分享了萧山区过去几年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高度评价了50人论坛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并欢迎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常来萧山走走看看,开展业务交流。



图片3


梅宏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数据二十条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锚定了目标,指明了途径,是对已有战略规划的细化落实,对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宏观指导性和一定可操作性。梅宏院士认为,数据二十条是数据要素化迈出的关键一步,凸显了发展导向,有利于可操作性,同时还留足了创新空间。数据二十条后续的落地实施需要加大实践、创新和探索。同时,梅宏院士还提出了值得在未来制度建设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若干问题,比如原始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数据交易场所的建设布局、场外交易的市场化便捷化等等。总之,数据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尚在起步探索期。

梅宏院士还指出,数字经济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必须从多学科、跨领域视角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目前仍然存在大量开放性议题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比如数字经济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数字经济的测算方法与统计口径、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监管的统筹平衡、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与生态的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数字经济对传统学科的影响以及传统学科对数字经济研究实践的支撑等。梅宏院士认为,站在人类历史长河和全球格局层面进行大跨度的审视,数字经济承载的意义将会更大。数字经济涉及议题众多,需要包括50人论坛在内的各方专家从不同视角去研究,以期构建一个数字经济的全景视图。



图片4


开幕式上,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50人论坛秘书长程学旗重磅发布了50人论坛2022年度的研究成果---《数据资源体系构建白皮书》。



图片5


白皮书汇集了过去一年以来50人论坛在数据资源体系构建方面的集体智慧,就数据资源体系形成一套五位一体的系统性认识,并就如何通过构建数据资源体系促进数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后续还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高质量智库成果。



图片6


开幕式之后,程学旗秘书长主持了本次高端峰会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50人论坛委员陈纯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同济大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蒋昌俊院士,以及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50人论坛委员张国有教授受邀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图片


陈纯院士作了题为“时序大数据流(图)实时计算及智能决策”的主题报告。陈纯院士表示,时序大数据(流)实时计算必须同时满足数据高颗粒度、高实时性、低迟滞和智慧决策四方面的技术需求,攻克存储代价大、计算延迟高和复杂决策难三大技术挑战。随后陈纯院士特别分享了面向复杂统计指标的实时增量计算、面向时序数据处理的动态时间窗口、多源时序数据的实时关联计算、基于流的事件序列识别、智能决策引擎等关键技术。随着从时序流到时序动态图的演变,时序动态图实时计算及智能决策面临时序流图计算和AI方面的技术挑战,需要依仗在时序图的实时增量计算、实时动态回溯、分布式内存存储引擎、实时决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上述技术理念已在银行交易反欺诈、爬虫机器人防御和网络攻防计算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蒋昌俊院士以“数字金融模拟器”为题作报告。他表示,金融行业正沿着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进行发展,异构大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支撑技术推动着金融智能化,但是面临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金融系统性风险存在系统性和可测性等关键点,面临精准分析难、先期防控难和因果追溯难等难点。新一代技术发展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精准建模分析提供可能。这就需要数字金融模拟器来服务国家金融安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数字金融模拟器致力于瞄准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形成顶层规划有效监管、中层细化规范运行和底层活力安全保障的架构。建设数字金融模拟器需要打造形成基础支撑体系,推出金融大数据计算平台和金融大模型分析平台。


图片8


张国有教授以“渔船数据来源结构及其数字经济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张国有教授团队基于对浙江沿海地区渔船海洋污染物收集流转相关数据的实地调研分析,发现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数字化系统 可以快速演化成渔业渔企渔民服务系统。同时,通过数据契约和自律能很好地促进政企关系,其中政府持有数据和开放脱敏数据,而企业受限使用数据,反哺业务数据。



图片9


上半场最后环节是圆桌论坛,分别邀请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梅宏院士、陈纯院士和蒋昌俊院士,经管领域的张国有教授以及北大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50人论坛委员黄益平教授。他们分别从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视角出发,共话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路线图。圆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主任、50人论坛委员杜小勇主持。

三位院士从信息技术角度就圆桌论坛的议题发表个人看法。梅宏院士指出,尽管我国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有规模优势,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创新也不错,但是数字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相对不如意。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一旦核心技术跟国际脱钩,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将面临风险。此外,数字经济占比测算结果并未形成广泛共识。另一方面,需要数字化转型促进提质增效降本。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流程组织巨变。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体信心和预期。实体经济发展具备一定水准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前提。数字技术体系作为国际生态链的一环面临极大挑战。在国内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补齐关键技术路线短板,琢磨未来的技术长板,谋求生态话语权。在规则方面,治理规则要随着时代而变。数据全球流动起来才有可能形成全球数字生态,实现更高效率,但是整个现有治理体系就将面临着变革。我国有条件在未来数字治理体系中参与规则治理,进而顺利完成转型,实现数字经济强国梦。

陈纯院士认为,计划经济下基于调研制定计划所需的数据颗粒度过大,数字技术让我们能获得微颗粒度数据,助力融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数字经济不单单要强调生产力,还要关注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有助于应对数字时代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蒋昌俊院士表示,国家重视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要对国家有关数字经济占比目标有信心。国内在特定应用场景对数据相对开放,不做严格要求是合理的。未来要在基础性、原创性方面实现突破,除了财力人力投入外,还要联合各领域专家一起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地研讨,需要各级政府协同进行机制设计。

两位经管领域资深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张国有教授指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线路图面向未来,但是当下要考虑两点:一是明确国家政府的工作事项,特别是要创造激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动研发创新的外围环境;二是着眼于基层或企业,更多关注民营企业及其创新能力。



图片10


黄益平教授则表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数据投入数量和效率。创新投入效率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民企的支持以及对整个经济的开放。重要的是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国数字经济在过去发展得好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关。在有为政府方面,政府培育了技术人才特别是基础科学方面的人才;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场化改革实现有效市场,以确保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当然,数字行业带来的诸如垄断、数据分析处理不合法不合规、影响社会政治等问题也需要规范。但是,规范改革时要避免不恰当的政府行为。常态化监管时要明确规则和稳定预期。

高端峰会下半场是专题论坛环节。本次峰会设置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新思路、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新模式和构筑数字治理伦理新格局三个议题,共九个专题报告。

首个专题论坛聚焦于探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新思路,由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50人论坛副秘书长靳小龙主持。


图片11


黄益平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循序渐进地建设数据交易市场体系”的报告。黄教授指出,数据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作为数据大国,由于数据产权和定价不清晰等因素,我国数据利用率不高,数据交易量较低。不过,去年发布的数据二十条提出的数据三权分置制度安排是一大创新突破,有望大幅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并且进一步指出,通过数据交易所来推动数据交易或许也需要辩证理解,毕竟当前数据交易所在推动数据交易中的表现不够理想,场外交易带动场内交易或许也是推动数据交易发展的一大思路。


图片12


随后,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50人论坛委员李晓东作了题为“夯实数据资源体系 畅通数据资源循环”的报告。李教授指出,数据资源体系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建设数据资源体系,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畅通数据资源循环,需要重点解决三点:高质量上规模数据供给不足问题,数据资源统筹管理问题和数据流通利用意愿问题。针对这三点,需要把数据互操作贯穿到数据要素化的全生命周期。并且,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和循环的关键是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化离不开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图片13


第三个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李向阳教授围绕数据要素共享和交易流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享。李教授指出,数据要素是数据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要素市场活力增强,但是数据流通交易仍面临发展瓶颈和核心技术挑战。数据二十条中的三权分置安排面临数据抄袭篡改、模型缺乏保护和参与方不可信等问题,需要使用可以分别实现可靠标识、模型保护和可信查验的核心技术。


图片14


第二个专题论坛旨在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新模式,由李晓东研究员主持,三位实业界专家作了报告分享。华为董事、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50人论坛委员徐文伟首先分享了科技对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徐主任指出,数实融合是必然之路,数字技术创新布局创造新价值,产业数字化潜在创造巨大价值。数字基础设施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可带动经济增长。徐主任还指出,发展数字经济面临数字技术创新、数据驱动数字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优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和治理组织人才生态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华为聚焦于技术科技创新,赋能行业数字化,创造客户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此外,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全面治理和保障机制。


图片15


随后,阿里研究院副院长,50人论坛委员安筱鹏站在全球视角探讨了数实融合的风向标问题和数实融合的全球大方向。安筱鹏院长指出,衡量经济繁荣和活力的核心要素是新实体企业成长。过去10年,美国领先地位的巩固和确立,是新实体经济的胜利,是数字技术深度、全面融入一、二、三产业的结果,是向新型数字基础之上迁徙的结果。并认为目前的三次产业分类体系误导了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知,需要范式迁移来重构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图片16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50人论坛委员李振华围绕数据要素流通与数字技术支撑给出了该议题下的第三个报告。李振华院长指出,多方数据融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需要优化数据分享机制和建立技术服务生态。数据要素流通面临不敢流通、不会流通和流通不起这三大挑战。数字技术行业的发展支撑数据安全合规高效流通。其中,数据密态和跨域管控技术体系发展是关键,需要安全合规有保障来解决数据“敢用”问题;需要通过生态协同发展来解决数据“易用”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来实现数据“渐进普惠”。


图片17


第三个专题论坛聚焦于构筑数字治理伦理新格局,由李振华院长主持,三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报告分享。首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50人论坛委员季卫东教授作了题为“元宇宙的数字经济与法律”的报告。季教授指出,元宇宙让人从科幻网游构想到数字经济赛道。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元宇宙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机制是网络游戏、生态圈和兼容性。虚拟人本位元宇宙的数字衍生品经济、数字空间的创制者以及跨界经济,使得数字藏品NFT交易市场与加密资产快速膨胀。需要从法律角度界定NFT属性,关注NFT固有的金融化倾向,关注NFT交易的监管与反洗钱,确保NFT随机销售的合规性问题。


图片18


随后,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大学公管学院原院长,50人论坛委员穆荣平从政策角度就创新驱动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思考。穆荣平教授指出,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推动范式变迁。目前,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肩负着厚植国家创新基因和加速融入数字时代的新使命。中国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愿景与政策取向,需要建立健全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区域)创新发展引擎、布局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国家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以及完善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制度文化环境。


图片19


最后,华东政法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教授围绕“以数据持有权开启数据要素市场”作了专题报告。高教授认为,数据基础性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数据要素具有公平分配、经济价值和治理现代化三重价值。数据要素化需要机器智能的支撑。数据要素价值实现需要多元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化创造社会数据生产力,可以围绕数据产品化过程设计数据“产权”,明确数据要素社会化利用权利配置。数据持有权是数据要素社会化配置权利体系的重要方面。数据持有权是非排他使用权,数据持有权不同于产权,需要明确其法律地位。总而言之,可以数据持有权支持数据流通体制。


图片20


最后,梅宏院士对峰会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表示,本次峰会呈现“三多一少”: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收获颇多,但争论质疑讨论偏少。梅院士还表示,50人论坛后续还将组织更多活动,希望大家多关注。



图片21


50人论坛2021年12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杭州市人民政府是50人论坛的战略合作单位。50人论坛由梅宏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由来自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的院士与学者及多家头部ICT企业的副总裁/资深技术专家担任首批委员。旨在通过组织高端峰会、前沿专题研讨会、国际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形成报告、建议、提案与白皮书等研究成果,向中央、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机构提供客观、独立、科学的发展战略建议,形成跨界、中立、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咨询研究能力,为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