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CCF聚焦

人机物融合计算丨CNCC技术论坛

阅读量:2261 2020-10-11 收藏本文

本论坛将于CNCC第2天(10月23)日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二层四川厅举行,共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专家与您探讨智能时代的人机物融合计算。


当前,计算系统正从信息空间拓展到包含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的三元世界,人机物三元融合计算成为重要形态。有效协同与融合人机物异质要素,进而构建新型智能计算系统,是解决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有力支撑。


人机物融合计算在理论模型、计算范式、系统架构、支撑平台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论坛由CCF普适计算专委会和协同计算专委会联合发起,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IT人士就人机物融合计算当前进展及未来发展开展主题报告及Panel研讨,具体的研讨内容包括:人机物融合计算理论和方法探索;人机物融合计算的新概念、特质及挑战;人机物融合计算的创新应用与实践;人机物融合计算未来发展趋势等。



论坛主席



於志文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智能感知、普适计算、人机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如IEEE TMC、IEEE TKDE、IEEE INFOCOM、ACM UbiComp、ACM KDD等发表论文18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9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7篇。曾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同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罡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智能系统软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软件自适应理论及其支撑网络化系统软件构造方法、运行机理和演化机制等关键技术,在企业计算、云计算和泛在计算的系统软件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科技成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多个国际会议和期刊最佳/优秀论文荣誉。


讲者简介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周兴社

报告一:人机物融合系统及其基于能力的资源管理


报告摘要:在当今网络新时代,泛在人机物融合系统(HCPS)能够发挥人机物资源综合潜力,融合协作、智能高效完成系统复杂活动和任务,使其正成为一类重要新型系统形态,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报告将论述人机物融合系统(HCPS)的6C技术特征以及4化应用特点;给出的人机物融合系统典型领域应用实例;分析人机物资源主要特点及其管理挑战;介绍基于能力的人机物异构异质资源模型及其动态认知实现。


报告人简介:周兴社,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CCF会士。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20年,1995-2011年期间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现任国家基金委员会第五届监督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项目-群体智能操作系统专家组成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云计算及其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网络化嵌入式计算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及其应用研究,主持相关国家重点基金、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以及国防预研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多项,是国家多个重大研究计划的评审与咨询专家。

教授,东南大学

罗军舟

报告二:网络向着人机物融合的网络空间演进


报告摘要: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过五十年的不断发展,正向着人机物融合的网络空间演进。报告给出人机物融合的网络空间的内涵,深入剖析其呈现出的四个特征:大融合、大数据、智能化和虚拟化。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并介绍我们在这些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


报告人简介:罗军舟,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2019年期间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为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方向研究,研究兴趣包括: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工程、网络安全、无线网络、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各类国家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教授,北京大学

黄罡

报告三:人机物融合的泛在系统软件


报告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机物三元融合发展,泛在化、社会化、场景化、智能化等新型应用形态,以及物联网和空天地一体网等新型网络形态,为管理底层资源并支撑上层应用的系统软件开辟了新赛道,驱动了系统软件及相关技术的系列化重大创新。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人机物融合相关领域的系统软件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人机物融合系统软件逐步形成云端融合新架构、软件定义新方法、数据资源新要素、自然属性新动能等共性关键挑战和技术。本报告将梳理人机物融合的泛在系统软件发展脉络与技术挑战,探讨其中蕴含的重大技术创新机遇。


报告人简介:黄罡,北京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智能系统软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软件自适应理论及其支撑网络化系统软件构造方法、运行机理和演化机制等关键技术,在企业计算、云计算和泛在计算的系统软件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科技成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多个国际会议和期刊最佳/优秀论文荣誉。

教授,南京大学

马晓星

报告四:作为软件部件的深度神经网络的质量保障


报告摘要:智能化软件赋能是人机物融合计算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软件系统包含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DNN作为其部件。DNN模型是基于统计的归纳推理的产物,迥异于基于演绎推理的传统程序。如何评估并改进这种新型软件制品在应用环境下的性能成为亟需研究的软件工程问题。本报告讨论我们在此方面的一些观点,并报告我们在面向应用场景的DNN模型性能估计(对应于软件测试)和面向应用场景的DNN模型信心校准(对应于软件调试)方面的工作。


报告人简介:马晓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软件技术,重点为网构软件、自适应软件系统、软件在线演化等面向开放环境的软件新技术。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度/第二完成人,2011年度/第四完成人)。


Panel环节



王继良

清华大学副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有低功耗网络,无线和传感器网络,移动计算,物联网。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担任IEEE INFOCOM、IEEE RTSS、IEEE ICPADS、IEEE SECON、IEEE MASS、MSN等国际著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著名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CCF A类期刊和会议上,获得MSN 2016最佳论文奖,《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亮点文章(Spotlight)等奖项。


沈超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据驱动的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安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综合安全、大规模社交网络安全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研发计划、装备预研重点基金以及部委与企业项目20余项。在相关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等省部级奖励5项。


日程安排



CCF推荐

【精品文章】



CCF颁奖典礼限量门票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