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CCF@U1043:CCF数字医学分会走进新疆第二医学院

阅读量:0 2023-12-27 收藏本文

CCF走进高校第1043

敬请关注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数字医学分会新疆第二医学院承办的CCF走进高校活动,将于202416-7日在新疆第二医学院召开,敬请关注。

时间:202416-7 09:00

活动地点:新疆第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信息:

报告题目:基于数字化人体的医学物理仿真实验

报告摘要:放射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普及给医学物理、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学科带来了诸多新的课题。其中,作为研究辐射生物效应和辐射防护与安全基础的医用辐射剂量学,亟需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与创新。有机结合个体化的患者影像与临床放射影像成像条件参数,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和个体化可计算人体模型,并开展放射影像学及核医学虚拟临床试验研究,对于放射医学诊疗中患者个体化的辐射剂量精准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嘉宾简介:


谢添武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日内瓦大学、日内瓦州立医院等国内外机构从事科研工作,致力于医学物理、辐射剂量学与防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研究领域的关键期刊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J Nucl Med, Eur Radiol, Phys Med Biol, Med Phys等发表20余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并完成了英文学术专著《Computational Anatomical Animal Models(IOP ebook)中四章的主笔。获得“2019中国辐射防护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欧洲辐射剂量学组织,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会员;担任本领域高水平SCI国际期刊Medical Physics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审稿人;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委。


报告题目:基于医学人工智能的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研究前沿进展

报告摘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研究已经在NSCLC辅助诊断、疗效预测、以及生存预后方面取得进展。报告人长期从事基于医学影像的NSCLC辅助诊疗与预后研究工作。近年来,从初步的影像组学探索发展到靶向特征建模,再转化到辅助临床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无创性预后评估问题上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初步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预后风险预测系统。报告人前期研究结果的初步临床实践结果表明,对医生来说,报告人前期研究成果及所开发的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经验尚浅的医生对靶向治疗预后评估准确度,使其达到与高年资医生类似的预后精度;而对于接受EGFR-TKI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该系统能够将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当前平均的9.5个月提高至平均16个月左右。

嘉宾简介:


宋江典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国家公派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分析。围绕医学人工智能与癌症诊疗预后评估方向开展多项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LancetJAMA等子刊。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1SCI论文8篇、中科院2SCI论文8篇,单篇影响因子10+论文七篇,最高影响因子17.033。现以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现已申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0项,参与编撰出版国内外专著2部。现为IEEE Member,多个国际高水平SCI期刊资深评审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委


报告题目: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

报告摘要:近年来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本报告围绕手术机器人在骨科领域的发展,介绍在脊柱、关节、创伤不同领域的应用,探讨相关技术及标准,并展望其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嘉宾简介:


赵永强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致力于将量化分析和数字决策引入骨科手术机器人规划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作为IEC/ISO联合工作组JWG35专家成员参与制定了国际手术机器人标准IEC 80601-2-77;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国内手术机器人标准YY/T 1712-2021。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委


报告题目:数字医学与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与康复辅具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临床转化

报告摘要:目的:以转化医学的视角,对数字医学与3D 打印技术在骨关节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临床转化进行系统阐述。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工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以及当今国内外发展迅速的数字医学与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进行介绍与展望。结果:通过3D打印数字化内植物、关节、个性经皮导板在关节手术中的应用实现关节外科个性化精确化。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满足生物力学要求,该方法可为3D打印骨科内植物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依托科技部重大专项,进行国人数据人工智能建模分析技术与专家基础模板库构建:1)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人体几何解剖特征的自动识别与分割2)根据定量CT技术和知识萃取算法实现人体解剖力学特征的自动提取;建立基于形变模型智能匹配的3D打印医疗器械个性化快速设计和力学仿真技术:通过模型的变形匹配,包括形状和材料特性的匹配,实现定制化医疗器械自动化形状设计和快速力学仿真计算;数字孪生与数据挖掘驱动的生产智能优化技术此外,3D打印技术在电子假肢、矫形器、外固定支具等领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数字医学与3D 打印技术在骨关节外科领域的临床转化已经进入关键阶段,需要产学研管用等全产业链整合与推进。

嘉宾简介:


王金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兼职研究员,博导及博士后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国际外籍院士,十三五和十四五科技部二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第五届“卓越建树”人民名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数字医疗与生物3D打印实验室主任,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骨科创伤与关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常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评审专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卫健委骨与关节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


报告题目:基于物联网等新一代智能技术构筑医院医生患者三级心电预警系统

报告摘要AI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平台以全程管理互联+物联+人工智能(AI为技术依托,覆盖医疗机构内部全流程的心血管疾病管理体系;连接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医患互动桥梁,实时采集院外的患者康复数据,让患者享受到连贯的、持续的疾病管理服务,帮助医院实现患者从离院到家庭到再入院的闭环管理。平台集院内医生端、基层执行端及家庭患者移动端于一体,建立完整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电诊疗康复流程,支持物联网诊疗康复设备实时互联,实现院内治疗、院外康复、患者居家管理等多种康复场景。在城市实现三级医疗机构心电诊断预警系统:中心医院、社区医生,患者;通过城域网络接入心电专家诊断中心,建立心电诊断网络平台。平台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等智能设备,建立人体心电数据采集、存储和智能分析系统;根据不同医疗机构不同需求配套医学产品,进行重点心脏患者的全程计算辅助诊断和服务,实现对院外急救(如4G5G救护车)、普检、出行等各环节全程覆盖、全实时的云上辅助服务;对重点患者的实时心电体征监测和科学指导。

嘉宾简介:


李国翚天津大学

正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工程硕士指导教师;企业博士后指导教师;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专业学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医学应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委;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市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市心律学会常委;中国可穿戴设备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养老设施智能化系统标准制订委员;中华医学会脑卒中预防分会委员。2017年天津市第七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国家科研活动。从事计算机医学应用,从事智慧健康工程---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养老应用,智能医疗仪器开发,研制和生产等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3 项;发表论文 15 篇,其中 SCI 收录 1 篇、EI 收录 2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7个。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排名第 1),获国家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培养博士后 11 人,培养研究生 36 人,发表国内外论文 40 余篇,参与《实用危重病医学》编著。


报告题目:基于AI/AR的手术导航与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报告摘要:报告展示了本团队长期在数字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图像处理、手术规划及植入物自动设计算法、以及基于AI超声图像处理的软组织形变实时计算方法,建立了实时高精度力反馈计算模型,突破了基于虚拟现实的个性化外科手术仿真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基于混合现实的空间配准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力感知信息引导的人机交互技术,集成研发了智能手术导航及机器人系统,有效地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化、微创化和安全化,并在口腔颅颌面、眼科、头颈外科、骨科、腹腔科、肺科等复杂手术中得以临床应用及推广。成果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推介会上展出,并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嘉宾简介:

陈晓军上海交通大学

陈晓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9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6.9-2008.9任师资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哈佛大学、法国科学院(CNRS)、比利时鲁汶大学访问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医疗、VR/AR/MR、手术导航与机器人等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其它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在IEEE会刊(TMITVCGTBME)、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主编英文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PCT国际专利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法国科研创新人才计划(FTI)、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等,入选斯坦福“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现任本领域13SCI期刊副主编或编委,包括: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常务副主编、Physics in Medicine & Biology执行编委、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副主编、 IEEE TMRB副主编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委、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委、全国医用机器人标准化技术专家组成员等,指导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50余人。


报告题目:多模态脑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报告摘要:人类大脑——重约3磅(1.36千克),却如宇宙一般神秘。在科学界,探索“三磅宇宙”的奥秘,被认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疆域”。中国脑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脑科学是当下热门的研究方向,神经外科医生恰好处于研究脑、解剖脑和治疗脑的第一线。在临床工作当中,单一的辅助检查已经无法满足精准微创的诊疗需求。多种影像学检查各有利弊,将头颅CTMRIPETEEG等检查数据进行后处理,即利用多模态数字医学技术取长补短,重建颅骨、脑血管、脑功能区、脑纤维束等,从而发现隐匿病灶,诊疗脑部疾病或导航颅脑手术。医学影像学的进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临床诊疗随着计算机和影像学的进步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嘉宾简介:


王明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民革山西山医大一院支部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首批执行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科协首批科学传播专家,山西省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管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山西省抗癫痫协会理事,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山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全国健康传播优秀宣传工作者,中国科技志愿者,《科普时报》专栏作家,山西广播电视台医学嘉宾,《Psychosomatic Medicine Research》杂志青年编委,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健康传播与健康管理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荣获首届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医路有你”系列活动特别奖,科普中国数据基础设施科普创作大赛全国二等奖,山西医学科学传播奖。主译专著2部,参译专著2部,参编专业教材3部,参编健康教育书籍3部,撰写健康科普作品百余篇。


报告题目: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建模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本次报告主要介绍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医学影像智能分析、计算机辅助手术以及AI for Medical Science等数字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大规模医学影像的重大疾病(心脏疾病、恶性肿瘤等)精准诊疗、人工智能辅助消化内镜检查和手术、以及深度跨模态生成模型在医学上的应用。


嘉宾简介:

王烁(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数字医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2018年获剑桥大学放射学博士学位,后在剑桥大学数学系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和启明星(扬帆专项)项目资助。兼任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荣誉资深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行委员,上海市内镜微创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影像智能分析和心血管力学建模,迄今在医工领域发表文章 50 余篇


报告题目:元宇宙+导航手术机器人

报告摘要: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元宇宙医疗也逐渐成为下一代数字医疗的愿景。近年来,导航手术机器人与扩展现实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机器人定位精度高,稳定性强,并且不会出现疲劳抖动的现象。扩展现实等技术,可将重建的虚拟图像叠加于真实的手术场景中,帮助医生快速制订手术计划并准确定位,从而减少主观错误的发生。因此,导航手术机器人与扩展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显现出直观准确的优势。本报告旨在探索融入元宇宙世界的未来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智能交互与控制、多模态融合、智能规划等技术,以期推动导航手术机器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嘉宾简介:


陈欣荣(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研究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委员、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行委员、(国家)视觉与听觉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会理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视觉与听觉健康产业技术分会理事,上海医学会数字医学专业分会委员兼秘书。长期从事计算机辅助手术、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地区重点项目、横向课题及开放课题5项,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项;近年来,发表国际期刊与会议论文近50篇,其中,MIAInformation SciencesTIMSCI论文30余篇,IEEE VRCVPRICCVECCVMICCAI等顶级会议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2项,主编Springer等出版专著2部,参编1部,获中国国防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报告题目: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研究

报告摘要多参量光声微成像可以为生物组织微血管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提供高分辨率、多参量定量分析。但受限于可选择光谱、有限成像速度以及较慢量化方法,如何快速提取生物多参量对比信息仍具挑战。研究团队构建了单光源激发、具有高脉冲重复频率、可快速切换多光谱光声显微成像系统,增加了量化对比度,同时研发了新型双脉冲流速快速测定法,将流速测量时间缩短至微秒级别,提升了量化速度,并基于对光声非线性效应的补偿,提高了量化准确度。研究团队基于此开展了肿瘤学、脑科学、淋巴性的临床前应用研究,为疾病诊断研究提供分子影像依据

嘉宾简介:


刘超(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声成像技术与仪器,并开展转移转化工作。提出了基于光声的活体多参量同时成像的理论方法,研制出基于单光源的五波长光声显微系统,实现了针对活体微环境血管动态变化的多指标测量。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Photonic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2022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3年科技部主办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先锋称号。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


报告题目:大模型重塑人才培养

报告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正在重塑人才培养的范式。本报告旨在探讨大模型在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作用和实践应用,并以实例展现百度AI技术在教育、生物医学领域相关的最新工作。通过深入分析大模型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套基于大模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和资源方案。这些包括最新的学习资源推荐、教学建设方案、以及诸多开源学习地图和相关的产学研用实训方案,旨在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新时代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展望未来,大模型与教育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有望为人才培养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嘉宾简介:


周天尧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百度AI技术生态部高级运营经理,主要负责头部高校科研合作及百度AI技术生态应用开发。负责并参与完成科技部、工信部等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重大专项,主持建设了多个高校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是国家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平台建设骨干;主要设计并建设了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AI for Science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