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上海成功举办“智慧城市下一个十年:智在数还是术” 专题论坛
2018-11-02 阅读量:899 小字

2018年10月25日下午14:00-17:00,CCF YOCSEF上海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区一层多功能厅C会议室举办了题为“智慧城市下一个十年:智在数还是术”的专题论坛。本次活动是YOCSEF上海在2018中国计算大会(CNCC 2018)上负责的技术论坛之一,执行主席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CCF YOCSEF上海学术秘书蒋力和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李超。参与活动筹划和讨论的还有CCF YOCSEF 上海现任主席温蜜,副主席卢暾,AC委员彭鑫(16-17主席),AC委员王昊奋(17-18主席),AC委员裴颂文,AC委员熊赟和荣誉委员张文强等。

1

观众云集的论坛现场

论坛聚焦于智慧城市中的“数”据智能和技“术”使能。如今,信息技术驱动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正变得日益重要。党和国家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中都提出要发展城市基础数据与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实现技术和经济的融合,促进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城市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对于智慧城市十分关键,是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供智能服务的基础。另一方面,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提供了跨层的赋能环境感知、信息融合和数据分析,可谓智慧城市的核心。不论从数据还是技术方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都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在“数”据方面,我们面临着流动性、开放性、安全性等难题;在“术”方面,则存在系统可扩展性不足,复杂环境感知弱、可靠性稳定性有待提升等挑战。如果我们把“数”比作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金矿,那么“术”就是开采这些金矿的引擎。在现实环境中,城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和处理技术往往难以同步发展。未来十年,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如何处理好“数”和“术”,这是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专题论坛是YOCSEF的主要形式,针对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的研讨和思辨,向社会发出声音。活动分上下两个半场。在上半场环节,两名嘉宾做引导性发言(15分钟),引出主题观点;3位分别嘉宾做了简短的点评。在下半场环节,与会嘉宾和参与者共同围绕多个问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和思辨。


上半场:引论环节

论坛邀请到一批国内智慧城市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包括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须成忠教授,复旦大学赵文耘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於志文教授,阿里云城市大脑事业部张辉先生,北京航天图景科技有限公司王勇威先生。

在引导性发言部分,须成忠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城市计算中的数据智能”的深度分析。须教授介绍了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平台方面的成果。他首先高屋建瓴地指出数据是基础也是根本。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方面存在许多挑战,比如数据清洗和融合。我们应当避免数据层面的“傲慢与偏见”,要知道单一数据源往往存在不确定不客观问题,需要设计统一的表达模型。在技术应用方面,须教授强调业务应用是目的,而领域知识是基本技能。数据感知是一方面,但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分析研判。如在安防领域,不但要利用好摄像头等多种数据,而且需要做轨迹预测,警力部署分析和人机联动等。

与须成忠教授不同,赵文耘教授则主要从城市大数据环境下的技术工具的角度阐述了“工具使能的智慧城市”的精彩发言。他先介绍了智能化集成化的软件互操作平台,并强调数据处理必然需要技术平台,做平台的目的是实现城市智能服务与生态,从数据中找出知识,推导出城市演化机理,从而引导城市发展。他指出虽然目前城市数据还不够大,但当数据上升为关键竞争资源后,智慧城市将成为软件技术和系统工具为主导的市场。当然,工具缺少数据后也会成为无水之源。 

在引导性发言之后,论坛邀请在座其它几位参会嘉宾做了时长5分钟的点评发言。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於志文教授首先针对城市大数据协同感知的几个难点问题做了点评,包括数据代表性、关联性等。阿里云大数据总监张辉先生以“计算让城市更智能”为题分享了产业界的经验,给出了阿里云城市大脑的设计思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静远教授提倡以“术”带“数”,注重新技术驱动下的数据赋能,并强调思考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的更多设计维度。最后,北京航天图景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勇威先生通过一些典型应用,强调了目前围绕“数”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下半场:讨论环节

在下半场讨论环节中,嘉宾及与会者针对各个篇章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嘉宾根据其支持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挺“数”派以及挺“术”派。两派嘉宾和观众席围成三角形方阵,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展开交流。每个嘉宾和观众的发言限定为1分钟,精彩发言可适当延长时间,鼓励参会者抢话筒发言。一些主要议题和观点归纳如下。 


议题1. 如何看待当下智慧城市中数据和技术的关系,谁会是发展瓶颈?

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发展依赖于“数”,数据(尤其是隐私的数据)可能成为关键瓶颈。有技术而没有数据则无法磨练出优秀的技术和平台。毕竟,只有少数人同时是数据拥有者和技术实施者。在欧洲隐私计划出来后,大数据相关技术可能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在相关法规保护下,人们可能更不愿进行数据交换。比如,牺牲部分人的隐私可以换取公共服务的提升,带来某些领域的弯道超车;但当视频拍照或雷达监测等手段都被禁止,城市就难以快速落地一些智能应用。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行业和部门之间都可能存在数据壁垒;但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方面)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壁垒。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思维陷阱:人们往往太强调数据壁垒带来的困难。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现,人们盯着对方手中的数据,却容易忽视自己掌握的资源。殊不知只要找好切入点,用好自身的数据,只需要投入一些计算能力和有限范围内的数据融合就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议题2. 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以及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目前处于怎样的阶段?

有近期报道显示,智慧城市可能存在四个阶段。从物能说话(1.0版)到物物对话(2.0版),到人物交流(3.0版),再到城市思考(4.0版)。虽然这四个阶段归纳的很好,但这个路线更像是描绘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而非阶段性的方式方法。每个阶段都可能有不同的建设任务,很难说目前已经完成并跨越了某些阶段。从技术层面上讲,大家都应该瞄准第四阶段的目标。智慧城市的发展在地区之间也不平衡,有些好案例已经达到了城市思考水平;许多城市距离智慧化还很远,大量设施设备的数字化没有完成,抑或仅仅把管理过程数字化;有些地方连部门之间的数据开放都没实现,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连智慧城市1.0的建设都有问题;有的地方数字化不好,但核心管控好,有的地方数字化程度不够,但建设了较先进的中央管控平台。在这些基础上建设智慧城市,其实是在做花样、摆花架子。放眼四海,目前很多地区的智慧城市发展在起步水平,仅仅局部有亮点,甚至只是政绩工程。

总体上,阶段化的定义比较模糊,需要设定一些更切实的目标,扎扎实实做事。比如协助政府改善治理模式,服务流程优化,带动产业发展等。如今一谈数据智能就讲“AI+”,其实是个错误的说法。正确的应该是“+AI”,即“业务之上加智能”。要潜心研究应用,立足于具体业务;而非单纯关注搭摄像头,拉物联网,建数据库。否则只会变成拿着零零碎碎的数据,靠人完成真实的业务。如果城市里面一些具体问题不能解决(如小区路灯健康状况不能监测,交通灯无法实现信息化疏导),再好的城市大脑也没用。


议题3.就现阶段智慧城市发展建设而言,应该主要瞄准新城还是立足老城?

论坛中,嘉宾和观众共同做了一个思维实验。假设要建设一个示范性智慧城市,是应该从新城拔地而起,还是依托老城建设?从数据和技术角度来看,各有什么问题?根据现场近百位参会者的调查,选择新城和老城的各占1/3。选择老城的认为新城里缺乏数据,没有构建智慧城市的根本。因此,需要拿老城的数据给新城的场景使用。对于智能系统而言,数据变了一切都变了,老城的数据在新城起不了作用,导致新城变老城后才行得通。

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对于新城来说重点在规划,规划可以借鉴老城经验。智慧城市多年从业者谈到,我们应思考为什么要建智慧城市,是要解决老城存在的问题!一个新城,一片地刚建了房子就存在问题,那一定是规划上有问题。要做好规划,千万不要为了去建智慧城市而建设智慧城市。

而对于老城,经济高效城市管理是更复杂的挑战。智慧城市不需要多神奇,一个简单的应用可能就能“智能”的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解决人们的账号过多、难以管理的问题。在新城可以一个一卡通打通所有业务和账号,但这个让许多老城头疼的简单信息管理系统很简单,就能让老百姓感觉到生活的切实便利。这可能还需要结合实际智慧城市建设规模,比如是是平安社区、还是平安街道等,构建物联网体系,数据时刻更新也并不困难那。在这一环节,有多名来宾分享了他的切身经验。一位来自江西的做过新老城案例的学者谈到,实施过程中来说新城还是难度更低些。以智慧路灯为例,他们的应用在老城区被一个灯柱归谁管的问题卡住,花了一年半才解决,技术早已更替三代了。对比新城,他们一个月时间就解决此前的问题。因此,可能智不再数和术,而在于落地和实施。有来自广东的企业代表谈到,不论新城还是老城,只要基础设施存在,就都难以实施。我们需要考虑智慧城市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为政府分忧还是为民众办事。如果仅仅是对新城做业务的条块分割,拿还是会面临老城的旧问题。


议题4. 智慧城市的“数”和“术”如何并驾齐驱,需自顶向下的规划设计吗?

数/术皆有标准,智慧城市需要权衡百花齐放和统一规划问题。目前智慧城市依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有的城市水平很高,但很多数字化都不好。我们真正的物理世界就是不均衡的,隐射到智慧城市也会有差异。大多数嘉宾同意,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自上而下的。但也有嘉宾谈到,目前没有城市管理的真正专家。或者说,直到今天我们可能都没有说清楚,智慧城市是什么,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城市大脑究竟最终目标是做什么?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代替政府做决策,许多问题也无法代替政府代替人的思考。从长远来看,一定需要统一的标准,这样才可以共享。未来无论技术还是数据方面的壁垒都会打破,从上往下打破,反倒是数据打破后,怎么提供稳定可靠的计算能力将成为挑战,迫使人们思考数据到底能做哪些有价值事情。也有嘉宾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双向而行的,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有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


其它关键议题

之后,与会嘉宾还对一些其它前沿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针对“云中数/术”与“边缘数/术”的发展趋势方面,嘉宾强调智慧在端智能在云,两者不存在较量和胜出的说法。也有来宾评论道,未来智慧大脑主要还是云管端,一定要按照云管端的模块化架构来做,作为政府工程,从云到端把数据实现统一汇聚,促进各个部门共享。在“未来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挑战”方面,有嘉宾指出许多问题可能会在技术端,比如感知设备接口能否标准化,网络带宽是否稳定高效等。当讨论到“未来智慧城市是否存在多轮浪潮/起伏”时,大多数嘉宾统一智慧城市建设最终是要达到一个稳态的,会存在不断的创新突破,最后趋于无形,融入我们生活中,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当城市更智能的同时,真正诞生新的产业,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当然,智慧城市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而是包含多种技术组合,每个技术都可能有自己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所以短期可能有波动,长期来看是趋稳的。最后,与会嘉宾们都谈到了智慧城市中的“人”的位置。嘉宾一致认为要以人为核心,强调人机物三元空间的融合。搞清楚智慧城市为谁服务,虽然现在看上去主要是为政府,但对老百姓会有直接影响。智能还是要强调与人结合,人一定要进入整个调控环境,智慧不是用大脑来代替人,必须以人为中心才能让个体更有获得感。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隐私权方面研究,提出更符合伦理标准的数据利用模式。


总结

整体来看,此次论坛准备了三个篇章的内容,分别从智慧城市现状,智慧城市趋势,智慧城市未来三个角度思考了智慧城市发展问题。论坛座无虚席,吸引了百余名全国各地的来宾参与互动。受时间限制,三小时后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CCF YOCSEF论坛并不偏向某一特定观点,而是倡导开放性思考,鼓励来宾思维碰撞。相信此次论坛将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朵浪花,为“数”与“术的同步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2

 活动上半场须成忠教授做引导性发言

3

活动上半场赵文耘教授做引导性发言

4

特邀嘉宾和与会来宾组成三方讨论阵型

5

讨论环节嘉宾两派互相抛出犀利观点

6

会后嘉宾和部分受邀观众共同合影留念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