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上海成功举办“计算机学科评估与建设:指挥棒 or 体温计?”特别论坛
2018-01-26 阅读量:1128 小字

2016年4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启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申请参评。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第四轮学科评估自2016年4月正式启动至最终公布结果周期较长,其中涵盖了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这一重要时间节点。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而如何科学的认识和解读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及其结果,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18年1月21日,CCF YOCSEF上海与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青工委在科学会堂思南楼报告厅联合举办了题为“计算机学科评估与建设:指挥棒 or 体温计?”的特别论坛。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傅育熙教授和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世翔教授作主题演讲,就本次专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此外,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复旦大学的阚海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长波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郭卫斌教授、同济大学的丁志军教授、上海大学的张博锋教授、复旦大学的彭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姚斌副教授等多位嘉宾。本次活动的执行主席由CCF YOCSEF上海AC委员、候任学术秘书蒋力、陈铭松共同担任。CCF YOCSEF总部候任副主席,CCF YOCSEF上海荣誉委员,董笑菊,CCF YOCSEF上海 荣誉委员王长波,前任主席彭鑫,现任主席王昊奋,候任副主席李超、卢暾,AC委员薛建新、熊启莉、孔祥勇,候任AC委员裴颂文、易航,委员杨晓春,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青工委委员王伟,及其它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与会者20余人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论坛的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原软件学院院长、上海高校软件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傅育熙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在比较中进步”,认为中国目前显然是需要自己的排名,任何排名都有它的作用和积极意义。首先,决策层需要知道各大高校各个学科的真实发展情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像学生“高考”那样做一次客观的学科评估;其次,学科发展排名与资源挂钩,最简单最公平的办法就是用一把尺子来评估各校各学科的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分配资源。面对评估结果,争论是否需要评估毫无意义,更应该关注的是上海的科研和教育水平及其建设与发展道路。评估结果反映出的一个问题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主观感觉:近年来上海的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是要发展一流的研究方向,拥有一批一流的教授。特别是对双一流学院的系主任和院长们来说,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次学科评估结果,进一步把自身的学科建设好。

论坛第二位演讲嘉宾是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上海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世翔教授。此次他带来的报告主题是“上‘高原’攀‘高峰’,千帆竞逐‘双一流’”,认为我们不仅仅应该从教育界的角度去看待这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更应该考虑从企业和民众的角度去正确的解读。非985学校也应充分利用这次学科评估的结果,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千帆竞逐‘双一流’的局面。

CCF YOCSEF为嘉宾颁发感谢牌

CCF YOCSEF为嘉宾颁发感谢牌

在两位嘉宾引导发言之后,本次特别论坛的第一次交锋立刻上演。上海大学张博锋教授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形象的把所有的高校比喻为教育部的孩子,作为“家长”的教育部,应该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担心“孩子们”会不会生病,而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即使要排名,也应该是外人来评价,而不是“家长”自己来。相反,国外的评估一般都不需要自己报材料,而是直接通过学术引用统计信息直接给出评估与排名,不需要单位自己提交材料,因此学科评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继续改进。傅育熙教授则重申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所有的排名体系都有自己的道理。为什么在这个体系中是排名靠前,在另外体系中则靠后,比如评分项权重不同会导致上述差异。而曾对本次学科评估持保留意见的计算机学会在明年也会出一个排名。事实上,学位中心这次评估标准比以前科学了很多,所有学科都应该利用这个结果,发现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姚斌教授也补充道,学位中心期望获得更全面的数据,用“全数据”作学科评估,会比一些靠公开指标进行的排名更精准

张博峰,傅育熙,阚海斌和丁志军教授发言

张博峰,傅育熙,阚海斌和丁志军教授发言

郭卫斌,彭鑫,王长波与姚斌教授发言

郭卫斌,彭鑫,王长波与姚斌教授发言 

  阚海斌教授认为这次学科评估的打分釆用ABC等级,这种打分方式比上一次学科评估更科学。最后的学科得分等级是教学、论文、科研、就业等各方面综合表现。“双一流”包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地方院校完全也可以把建设一流学科作为目标。丁志军教授认为这些年,社会各界对学科评估越来越重视,基于此次学科评估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怎么往前走,如何规划好接下来的5年是大家应该关心的问题。计算机学科这些年深入到各行各业,与各大学科都有交叉,已经成为学科交叉的核心,因此,如何更好发展计算机与相关学科,提升学科地位和话语权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郭卫斌教授认为这次学科评估结果比较公平,整个结果给大家触动比较大,深刻影响到每个人发展方向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本次学科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对学科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此这次评估结果是一把双刃剑,学校要扶强扶优,而我们要立足自身发展。彭鑫教授认为评估结果为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不足提供了依据。通过评估结果,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且还能看到与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进步是不是还不够快。另外,现在除了教育部评估,还有很多其他的国际和国内的学科评估和排名。同一个学校在这些不同的评估榜单上排名差异可能会很大,这不能简单地讨论哪个榜单更科学、更合理,因为每个评估的指标体系各不相同,应该是角度不同、各有道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在传播评估结果的时候要全面地传达信息,例如对其背后的指标体系进行解读。现在的新闻媒体在发布评估结果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出排名结果,而并没有做太多的解读和说明。姚斌副教授因为在学位中心挂职,对评估的机制也比较熟悉。他觉得总体来说,这次评估经过了长期的调研,其评分项和权重都是经过综合的考量,是相对比较公正的。本次学科评估的一大目的也是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一个客观指标,本身就有扶强除弱的作用,引领各高校审视自身的强势学科,自发的对优势学科引起重视,引导未来发展有所侧重,集中资源发展自身特色优势学科,避免所有高校同质化。李超教授也认为整个结果对我们教育界是很重要的,最大作用是提升自信心。同时每个学校都应该有他自己的特色,需要清楚认识自己能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王长波教授认为学术评估是经过长时间、多人努力,在目前条件下得出的较为科学的结果,我们这些教育界的同事,特别是院系的领导和院长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科评估的结果去差缺补漏,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论坛进入自由讨论环节,由蒋力和王伟主持,与会者们就学科评估有无必要、对学科发展是好是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公平、由谁来评、起到指挥棒还是体温计的作用、对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择校的影响、如何应对下一次评估、如何科学使用学科评估这个工具、以及上海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何去何从等10个议题进行了激烈的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形成了一下几个观点:

1)   讨论学科评估有无必要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每个参与者都会按这个体系发展,试图在这个指标体系中提升排名,它最终一定会成为学科发展的指挥棒。如同CCF的推荐会议/期刊论文列表成为评估发表学术论文档次一样。

2)   学科评估将导致学科发展的马太效应。一方面,弱势学科投入少,评估排名落后,导致学校领导不重视,资源投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存在交叉,学科评估导致了资源整合和学科调整,造成了学科上留强去弱的效应。学科评估实质上服务于双一流学科建设。产业界和社会代表也希望看到各个学校集中资源发展优势学科。

3)   虽然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马太效应,但要不断求索更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要多考虑人均指标,不能让规模效应压制了学科的潜力和质量。学科调整和资源整合到底是一种田忌赛马的应付策略,还是真能促进优势学科发展,仍需时间来验证。

4)   大学管理者应该欢迎学科评估,科学地使用学科评估这个工具,发挥其查缺补漏的作用;要看透评估背后的指标,理清各高校的差距,避免在现有指标体系中一争高下,辩证地看待指标的变化,根据自己的特色和规划,选用合适的指标作为“体温计”和“指挥棒”。对于一个系主任来说,拿到一份学科评估结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最困难的思考:应该按照什么样道路接着往下走?上海的计算机软件到了一个瓶颈,需要考虑如何突破。当发现一条自己认为合理的道路,就应该大胆去做。

5)   为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良性引导作用,学科评估应该是由第三方主持。建议多样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供各学科按照自身发展特点选择。避免绝对地将评估结果与资源划分挂钩。因为评估结果只能代表现在的部分情况,不代表其发展的潜力,要看连续几次评估结果的变化。

6)   与会嘉宾认为,学科评估结果对考生择校的影响不一而同。对于本科生,大多数考生和家长仍然更信赖口碑,更倾向于开放的城市,综合性的大学,而非专业在全国的排名;但学科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各校的研究生招收。在校大学生纷纷热议学科评估结果,希望官方和新闻媒体能合理、客观地解读评估结果。否则,简单粗暴的报道只会对社会民众、甚至高校老师的心态产生复杂的影响。

7)   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金句,如 “现在体温计有了,我们除了需要指挥棒,更需要药方。” “学科评估带来的并非挑战而是思考。我们教师应当思考给这些非常优秀的本科生何种高等教育?”

8)   对于上海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何去何从这最后一各问题。嘉宾们发表了许多看法,归纳如下:把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第一位,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留住人才;走国际化、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在未来建立自己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科研生态;相信学科评估指标未来会变得更合理,思考以后如何应对,合适的指标可作查缺补漏,不适合的则不应过分考虑;建议形成分类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允许特色学科差异化发展;把学科评估看作学科发展的手段,而非目标;理性看待评估以及评估的结果,力争下轮评估中稳中有升;上海各学校制定好自己的发展策略,建立一流的学科要先建立一流的研究方向,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教授,认真负责的教授国内一流的学生。

此次特别论坛共持续了三个半小时,碰撞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会后嘉宾和参会人员对相关话题意犹未尽,相约继续在线交流与讨论。

与会嘉宾合照留念

与会嘉宾合照留念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