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深圳 > 新闻动态
湾区青年科技人才走向国际顶尖,路在何方?
2023-12-15 阅读量:125 小字

2023年12月9日,CCF YOCSEF深圳特别观点论坛《湾区青年科技人才走向国际顶尖,路在何方?》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香港协办,CCF香港秘书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郭嵩和CCF YOCSEF深圳主席\腾讯高级校企合作经理张伟鹏担任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CCF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CCF YOCSEF秘书长\北京赛博英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谭晓生,CCF YOCSEF总部副主席\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编审贺瑞君,CCF YOCSEF深圳老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王轩,CCF YOCSEF深圳老主席\深圳大学教授陈小军,CCF YOCSEF深圳老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汤步洲,YOCSEF广州主席\暨南大学教授龙锦益,YOCSEF南京主席\南京农业大学刘野,以及来自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珠海等高校与企业代表共4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

1

论坛大合影

会议开场由郭嵩主持。他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目的,概括了CCF香港自成立以来开展的活动情况,指出在湾区这样一个科技创新十分活跃的区域需要有YOCSEF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可以吸纳有学术领导力以及产业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施展他们的才能。

引导发言环节由张伟鹏主持。第一位引导发言讲者金海以“科研的境界”为主题,引用了王国维读书的三重境界来分享他关于科研境界的体会。首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分享了他关于新型研发机构——金银湖实验室的创办历程,要敢于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并且自己要有一定基础,才能形成竞争力。其次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做科研不可以贪图“短平快”,而要锚定一个领域长期坚持,深耕才能有所发现,敢于攀登无人峰。金海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向大家诠释了科研的前两个境界,关于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虽未展开,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坚持不懈,不断拼搏才有可能达到科研的最高境界。

2

金海教授做科研的境界引导发言

第二位引导发言讲者王轩以“与CCF深圳共同成长”为主题,介绍了CCF深圳以及CCF YOCSEF深圳十年的发展历程。王轩提到,全国的CCF分部,深圳是最特殊的。深圳的IT企业众多,深圳的分部活动企业的参与度非常高,另外深圳还有包括陈国良院士等大咖经常支持分部活动。处在大湾区这样一个创新精神十分活跃的区域,如何发挥大湾区的优势,做出有“正面”的高影响的工作,是值得大湾区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3

王轩教授做引导发言

第三位引导发言讲者为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授李竹,他以“Reproduceablity and intellectual insight: sharing my experience from industry to academia”为主题,分享他从工业到学术界的人生经历。他提到自己多年前来到香港理工大学,也是在这间会议室应聘AP,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所处的科研环境已经改善了很多。他通过列举自己在不同工作岗位亲历的人生故事,鼓励年轻人一定要多学多看,不要怕挫折,在社会的磨砺中不断成长。

4

李竹教授做引导发言

合影茶歇后,进入思辨阶段,由YOCSEF深圳老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汤步洲和YOCSEF深圳老主席\深圳大学副教授陈小军主持。

议题1:“有组织”冲击“自由探索”,湾区青年人才成长“痛”吗?

讨论一开场,全场有26位青年学者举手表明认同“痛”的体验。随后,讨论围绕大湾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之路展开,探讨这一成长道路上是布满荆棘还是鲜花铺路。

在澳门科技大学做青年学者刘野首先发言,认为“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与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还是鲜花铺路并非强关联,从“有组织”的角度出发,对于加入“组织”的年轻人,从事相关研究可以“小我融入大我”,取得更好的发展,但对于一些倾向于“自由探索”的年轻人,则可能发展会受到影响。

香港理工大学李平认为,目前青年人才觉得“痛”是因为缺少资源单打独斗,如果有平台可以沟通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由资深学者带领青年学者,则可以达成“鲜花铺路”的效果。

香港浸会大学戴弘宁指出,在基金申请等方面,年轻学者面临着一条“荆棘之路”,可能需要通过与资深专家合作才能走得比较顺利。

汤步洲表示“有组织科研”往往意味着依托大团队,针对宏观规划进行科研,而“自由探索”则对应于自己当独立PI研究感兴趣的小方面。哈工大深圳的刘洋从“自由探索”的角度讲了年轻学者之“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投入很多精力,做出了一些成果,但与“有组织科研”团队力量的成果相比,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为了能够拿到经费,可能不得不加入团队,硬上国家想要但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

南方科大的张进则从自身的经历来说明自由探索、独立PI之痛,“痛”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拉项目养团队的压力,一个是全方位才能的要求,而如果在一个大的团队中,青年人才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方面,与大团队中的其他老师配合,取得更好地发展。

暨南大学的龙锦益表示“有组织科研”带给青年人才的“痛”感是因其催生的“卷”的风潮,让想自由探索的人不得不卷起来加入到“有组织”科研中。香港理工大学的杨宇表示认同,年轻人的“痛”感来自于发展空间和轨道的匹配问题,青年学者可能不了解如何加入有组织科研,而自由探索可能面临与国家需求不匹配,从而得不到支持的问题。

金海则点明了有组织科研和大团队之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有组织科研就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本质上要求年轻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国家的需要出发,换课题乃至换方向来科研。

王轩指出年轻人发展感受到“痛”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现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现在感受到“有组织”冲击“自由探索”是一种需要适应的新变化。横乐科技郭利表示,“有组织”的冲击下,没有“组织”、没有“背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金、项目申请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劣势。

谭晓生表示,年轻人的发展之路往往“荆棘遍布”,YOCSEF存在的意义就是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年轻人应该重点考虑如何与资深学者们既合作又竞争,在合作竞争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随着探讨的深入,讨论的重点进入到大湾区青年人才的发展空间是否变小以及有组织冲击下科研的多样性是否受到影响。香港理工大学郭径材表示,随着竞争愈发激烈,项目申请的难度也节节增高,压缩了年轻人的发展空间。

李竹则认为,相对十几年前的香港,现在湾区年轻人获得的机会和支持都有很大的提升,虽然竞争变激烈了,但年轻人整体的发展水平和成果都比过去要增长许多。香港数字孪生科技有限公司车伟涛表示,香港的独特性来自于对“自由探索”的坚持,作为香港本身应该保持给青年人才自由探索的空间,同时香港年轻人也有机会加入到“有组织科研”的国家需要中去。


YOCSEF总部代表将话题进一步深入,指出年轻人成才的目标应该是多样的,特别是在计算机行业,学界和工业界之间的互通性很强,青年人才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就,成才不一定趋同定义。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趋同,最终变成人才“帽子”的问题。

针对“帽子”的问题,贺瑞君表示现在学术界过分追求“帽子”是一种畸形不健康的状态,把“帽子”捧成了权力的象征,掌控了项目和资源。王轩认为,人才帽子现在就像是一个品牌,很多地方强调,但有些时候名不副实,好似买鞋的时候专挑高端名牌,但买到的鞋不一定就好。

金海表示,人才帽子作为一种荣誉本身不是问题,关键要看怎么用这个“帽子”,最开始“杰青”这些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的国家项目,但从“千人”开始,有“帽子”和没“帽子”的待遇差距越来越大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希望在湾区融合的过程中,能够让“帽子”回归项目支持的本质,保留香港“自由探索”的特色。


通过议题的讨论,现场嘉宾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青年科研人员在其职业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痛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成长和发展的方法。同时,无论是在有组织的科研环境还是在自由探索的路径中,为年轻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以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潜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议题结束时再次统计,现场无人再“痛”。


【议题结束再次统计,无人再“痛”。有组织科研的定义是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想国家之所想。香港“自由探索”的灵魂需要保留。】

5


议题2:当“自由探索”稀缺时,青年人才还能做出原创性成果吗?

针对这一议题,金海率先引导发言,表示真正的原创性成果是一个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是很难取得的,甚至就连从1到m的研究也很难达到,现在大多数的研究是探究m到n的一个过程。要实现原创性成果,自由探索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香港作为国际交流的桥头堡,应当保留一定“自由探索”的空间,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


郭嵩表示,对于年轻工作者来说,要取得原创性的成果,无论是通过“自由探索”,还是“有组织科研”,都是很艰难的。人的学术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科研之路的早期进行自由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没有通过自由探索的研究训练,很难正确地进行有组织科研。

韩波表示,原创性成果一定来自“自由探索”,但坚持“自由探索”的条件是足够的项目支持。香港青年工作者在“自由探索”的土壤中,需要考虑如何长期生存。

李平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原创性成果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要做原创性成果,往往意味着很长时间发不了论文,但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容许年轻人来这样做研究,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资源支撑这种研究。贺瑞君表示,年轻时生活所迫要做短平快,等到了资深之后才能做原创性的研究,可能会导致我们错失青年人才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

汪岳辉表示,不必刻意追求学术意义上的原创性的成果,计算机科学作为一个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回归产业、聚焦产业才能真正产生有意义的成果。

金海表示,中国的原创性成果总体上是变多了,但是高校在其中的占比实际上是下降了,很多的原创性成果来自于业界,如何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讨论到科研土壤的问题,金海表示,中国的科研土壤在变好,吸引了很多海外人才归来,总体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但科研制度亟待改进,人才“帽子”、年龄限制等问题导致青年人才心不定,影响原创性研究的投入。


谭晓生认为中国科研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原创的科研成果在过去的阶段中确实有所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受到经济形势、国际环境等影响,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在科研土壤和制度方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香港青年工作者在“自由探索”的土壤中,需要考虑如何长期生存。原创性工作,对于年轻工作者,无论“自由探索”,还是“有组织科研”,都很难。】

6

议题3:湾区融合如何走出一条国际顶尖人才发展之路?

YOCSEF总部代表首先肯定了大湾区在发展国际顶尖人才方面的优势,包括国际化的人才构成、平等自由的言论环境、就事论事的学术土壤,这些为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发展国际顶尖人才,要求政府能作为需求方引领大的方向,但是不过多干预学术的自由探索,也要求产业界和学术界深入融合,湾区内和湾区外,包括国内国外,人才的自由流动。

贺瑞君表示,湾区融合将香港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内地的大市场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金海则强调,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概念,重点是要融合港澳和内地的技术市场,从学术科研的层面,香港的一个独特性在于其“试验田”作用,一些大陆不能做、做不了的事情可以在香港实验。学术科研层面的融合必须考虑这一点的保持,例如学术评价体系的趋同可能使香港丧失原来的特点。

郭嵩对此深表认同,表示香港目前的办学理念和评价体系仍然具有独特性,能够为学术研究保持一些差异化的空间,大湾区的融合主要是从教育和产学研的角度出发,深入整合香港的研究和大陆的产业优势,从而可以把“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结合起来,带动香港发展,为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车伟涛表示,人才的发展最终要看的是研究成果,要以具体的研究为标签,而不是人才帽子或者排名为标签,注重研究本身,才能真正发展出国际顶尖人才。


在论坛的尾声,谭晓生总结道,香港的文化与CCF YOCSEF的文化比较契合。YOCSEF作为CCF的试验田,为CCF探索出了许多独特的制度,保持了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受到科协的广泛好评。YOCSEF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互相帮助、交流思辨、共同发展的平台。希望未来YOCSEF香港能够为香港青年人才带来更多不一样的职业发展体验,成为一个更加民主自由的青年科技论坛。

7

(从左至右依次)论坛执行主席张伟鹏、思辨主持陈小军、引导嘉宾李竹、引导嘉宾金海、引导嘉宾王轩、思辨主持汤步洲、论坛执行主席郭嵩


通讯员:邱宇轩、郭利

校 审:黄典、张伟鹏



热门动态
2022-08-25
2022年8月2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
2022-08-16
   7月25日,由CCF主办、YOCSEF深圳承办,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2022-12-16
        2022年12月10日下午19:00-23:00,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
2022-11-17
2022年11月1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2022-11-16
2022年11月12日上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青年计算...
2022-11-14
论坛掠影视频第37届中国计算机应用大会(CCF NCCA 2022)智慧医...
2022-08-18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催生新技术、新产品、...
2019-08-29
2019年8月25日,YOCSEF广州分论坛、深圳分论坛在广州大学城中山...
2019-06-04
2019年6月2日,YOCSEF广州分论坛、深圳分论坛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