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合肥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合肥成功举办“破除SCI至上,换汤不换药 还是刮骨疗毒?”线上论坛
2020-03-31 阅读量:1229 小字

1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提出明确要求。破SCI至上,破的是“SCI”还是“至上”?破SCI至上,立什么,怎么立?破SCI至上后,是否会迎来“唯三高”、“唯顶级”的新问题? “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如何进行科研评价?正确理解SCI论文及其相关指标,破除SCI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是学术层面问题还是社会层面问题? 面对学术评价改革,如何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未来的学术发展是否要靠“圈子”?

针对上述问题,CCF YOCSEF合肥于2020321日成功举办“破除SCI至上,换汤不换药还是刮骨疗毒?”线上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合肥学院张琛作为执行主席,安徽三联学院岳国庆作为线上执行主席。本次论坛采用了“腾讯会议”+“微论坛”的形式,论坛包括引导发言和思辨环节两个环节,200余名嘉宾报名参加本次论坛,并通过“抢话筒”和发表文字的方式积极参与思辨环节,整个论坛气氛热烈。

第一阶段,论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文继荣教授、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仲红教授和合肥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副院长陈圣兵教授做引导发言,邀请了安徽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技奖励处王积成和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洪日昌教授做特邀嘉宾发言。该环节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教授主持。

文继荣教授做了《不破不立、破了立什么》的引导发言,表示早期的SCI指标、评奖、“帽子”等评价机制确实促进了我国的科研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科研发展水平已进入新阶段,早期的科研评价机制不再适应我国科技的发展。科技部这次出台的政策就是为了引导新的科研评价体制的建立。科研评价体系不能等同于体育竞赛那样进行量化评价,不能单纯地以SCI论文篇数来衡量。文教授对如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提出建议,如:大幅减少各类评审,因为有评审就意味着量化评比,不可避免会“SCI至上”,国外的评审就很少,只会进行一些领域的顶尖奖项评审,如“图灵奖”等。另外文教授主张不能“一刀切”,论文仍旧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仲红教授在引导发言《破除SCI至上,不宜全盘否定》中提出SCI/CCF A与学科评估、教师成果评价、学生成果评价关系密切,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抛弃SCI。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如果不看SCI的话,根本无法公平公正的进行评比,也无法有一个让所有老师都认可、信服的规则。同样的,在学生的各种评奖中,也必须要有一个“尺子”,让学生都认可的。仲教授认为完全破除SCI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但是完全遵循SCI也会带来问题,如不同学科分区表是不合理的,化学与计算机如何比?一区期刊也有很多的水刊。那么针对这些不合理的地方,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

陈圣兵教授在引导发言《从德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看中国破除“SCI至上”》中分享了德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德国高校排名在世界上并不靠前,但是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诺贝尔奖获得人数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德国的科研评价体制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博士毕业对论文是没有硬性要求的,但是对于毕业论文的答辩要求很严格,重点考核论文的创新性。德国教授入职的要求则是博士毕业、有教授资格论文,这类论文一般由5名同行专家进行评比,相互之间不存在师承关系、同学关系也没有合作关系,并且是在校外进行晋升。德国并没有SCI至上,也没有论文硬性要求,但是科研水平仍旧处于世界优先水平,值得我们深思。

来自安徽省科技厅的王积成提到破除“SCI至上”不是不要论文,而是要高水平、有价值的论文,那么,如何体现高水平、有价值的论文呢?有价值论文应该是面向科学前沿后期、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而高水平应该是价值取向问题,包括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同时提出后期我们是否需要在科研评价中引入同行评议?推进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

最后,洪日昌教授谈到国内高校科研水平差距越来越大,顶尖高校的计算机学科不存在“SCI至上”,因为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已经把CCF-A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来,在学科评估的指挥棒下,CCF-A提到了与SCI并重的层次上。而普通院校科研评价中SCI占据较大的比例,对于破除SCI至上需要慎重考虑,尤其是破除SCI至上后立怎样的政策非常考验领导的智慧。最后,洪教授表示坚决支持破除“SCI至上”,这会迎来中国科研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阶段的思辨环节由安徽大学赵姝教授主持,思辨环节从以下观点进行思辨。

观点一:破“SCI至上”后,是否会迎来“唯三高”“唯顶 级”?

子观点1:破"SCI至上",破的是“SCI”还是“至上”?

子观点2:不“唯三高”、“唯顶 级” ,如何进行科技评价?

安徽大学汤进认为短期内我们应该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SCI论文仍旧应该是科研评价指标之一。此外,我们一直讨论的是“至上而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至下而上”,从学生开始,从学生到老师,培养正确的科研观,这一点很重要,发什么样的文章,在什么渠道发表,你做了什么重要的工作,我们更应该关注成果的价值性,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中科院包云岗提到“伯克利科研模式--热衷于研制真正能改变现状的原型系统,哪怕需要大量工程投入”,科研评价模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勇于探索新的评价模式,SCI论文并非唯一的评价模式。

嘉宾们建议把国内领域内的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提高到SCI相同或相当的标准,去除SCI中的水刊,淡化“SCI至上”。对国内高校分级、对职称评审分级,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去除SCI中的水刊,并且采用第三方评价体系,弱化学科、SCI的功利性,回归学术初心。

观点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是学术层面问题还是社会层面问题?

子观点1:对学科和学校量化评估是导致换汤不换药的根源吗?

子观点2:未来的学术发展是否要靠“圈子”?

总部AC鹿泽光认为针对评价体系,未来要看重学者的社会贡献,分类、分岗位评价,例如教学岗、科研岗、行政岗等评价方式应该区别对待。嘉宾谈到对学科和学校量化评估是必须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评估,但是要正确合理对待评估的结果,不能让评估结果过于功利化。

有些嘉宾认为采用同行评议,必然会形成圈子文化,这是一个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要正确看待圈子文化,如果这个圈子是正面积极的,推动了重大的科技、社会问题的解决,那么就应该推动圈子文化发展,而如果利用圈子谋取私利,那么就必须扼制圈子文化。

YOCSEF合肥的联系AC、清华大学唐杰教授以清华大学为例谈了自己的想法。评价主要就是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教师评职称、评项目,二是学生评价。对教师而言,中科院是不会拿SCI来作为评职称、评项目的标准。国家评价体系也在发生改变,评价体系已经偏向于评老师“突破性的成果”。唐杰提出在计算机领域支持破除“SCI至上”,但是其他学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学生而言,“SCI至上”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学生的目标变成发“SCI论文”,积累SCI论文篇数。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数论文数量。唐杰建议借鉴国外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不在评论文篇数,而是评论文的价值,让学生真正做出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提倡大家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科研。

CCF副理事长金海教授认为完全抛弃SCI过于理想化,对于985学校或许有可能,但是对于普通高校则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专家提出以后评奖不要申报,可以改为类似于CCF的提名制,金海认为这一点很好,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评比可以用学术共同体来评比,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以不同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成果形式来进行评比是比较合情合理的,例如数学类就是以数学科学家大会45分钟的大会报告作为最顶级的成果。此外,不能神话“同行评议”,因为同行评议可能最后会演化为“SCI至上”。另外,关于国家这次出台的政策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事情,不是基层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件事情应该产生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最后,金海教授谈到成果的展现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伯克利模式在中国可能就不太合适,过于理想化,而论文是中国比较合适的评比方式。

最后,本次论坛在金海教授的寄语中圆满结束——以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成果形式给予肯定,给学术共同体更大的发展空间。


热门动态
2023-03-16
2023年3月11日-12日,CCF YOCSEF合肥成功举办闭门深度技术论坛,...
2022-09-03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
2022-08-03
图1 CCF YOCSEF合肥2022-2023年度AC扩大会议2022年7月30日下午,...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