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天津 > 新闻动态
CNCC2021 | CCF YOCSEF天津成功举办“智能医学工程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路,如何行稳致远?”技术论坛
2021-12-20 阅读量:697 小字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天津分论坛(CCF YOCSEF 天津)承办,河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协办的主题为“智能医学工程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路,如何行稳致远?”的技术论坛,于1218日在天津和线上同步召开。

image019

图: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论坛由河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许铮铧教授、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王朕博士担任论坛执行主席,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金日泽教授担任线上主席。论坛首先由来自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的专家,以引导发言的形式介绍各自高校在智能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成果。随后,几位专家、特邀嘉宾和线上线下所有参会人员围绕“医学和工程课程如何平衡?”、“医科和工科院校如何合作?”和“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培养特色人才?”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image003

图:论坛流程安排


在引导发言环节,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峰教授首先做了题目为《天津大学医工融合创新教育实践》的引导报告。他指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展与工程科学的支撑,医学工程已逐步演变成为工程医学,而智能医学面向“健康中国2030”国家重大需求,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未来“工程医学”的新方向。接着,他介绍了天津大学作为首个获批创办智能方向的医学类本科专业的学校,医工融合创新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经验。天津大学采用的独特的“四新四跨”学科建设理念,即“新方向、新模式、新领域、新体系”和“跨学校、跨学科、跨学位、跨学制”,该理念为之后许多高校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所认可,其智能医学工程由天津大学与天津医科大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的模式被所高校的智能医学专业所采纳和借鉴。此外,他还表示天津大学已逐步确立了“医学牵引、工程支撑、转化创新、临床示范”的发展理念,以生物医学工程为龙头,智能医学和救援医学为两翼的新布局。

image005

图:何峰教授作题为《天津大学医工融合创新教育实践》的报告

随后,河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徐桂芝教授做了题为《“医工并举,两翼齐飞”——河北工业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主题报告。她表示智能医学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融合高新技术的科学领域,属于新工科、新医科,将带来向智能医学模式的模式变革,并且智能医学工程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朝阳学科。接着,她就河北工业大学相关的学科建设经验和历程进行了介绍。河北工业大学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有两个重点实验室支撑,并且与河北医科大学深度合作,通过克隆课、联合学位、师生交流、委托培养等多渠道多方法,联合培养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从而能够充分利用两校的医、工特色资源,实现对学生培养的“医工并举、两翼齐飞”。此外,河北工业大学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对接,采取四个建设措施多方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image007

图:徐桂芝教授作题为《医工并举,两翼齐飞——河北工业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军工办公室主任王慧泉教授随后就《天津工业大学智能医学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引导发言。他介绍道,天津工业大学通过推动学部学院制改革,优化学院设置,不断地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培养医工融合的应用型医工人才。以三个层次的实验平台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与多个企业单位合作,引导学生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有多个科研出口,包含多个专业建设,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校企医协同全过程育人。

image009

图:王慧泉教授作题为《天津工业大学智能医学工程建设情况汇报》的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胡春红教授带来了《天津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天津医科大学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生物医学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与天津大学的联合培养实现了两校优势互补与学科融合,携手打造高端医疗科技人才培养特区和医学研究创新基地。在2018年提出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申报工作中提出的两个“早启动”符合国家战略要求、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定位。同时将内部优势与外部优势相结合,由两校联合培养,学生共享两校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课程协同参与。两校互开“基础医学”和“智能医学工程”辅修专业,两校学生可以互选两校课程,开创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范式。他最后表示,天津医科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医学特色”和“实用特色”的智能医学人才。

image011

图:胡春红教授作题为《天津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报告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尚丹丹教授围绕《智慧医影,构筑面向未来的岗位胜任力》进行了线上报告。她指出智能医学人才需要有超前的远见、思路、意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人才培养应当立足河北、面向京津、辐射全国,适应智能医学产业发展需求。此外,她表示河北医科大学的智能医学工程在培养专业医生与临床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医工融合特色鲜明,创办了两个重点实验室,在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创业、学生就业、技能竞赛等多个方面实现校企深度协同,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落实地的医工融合。同时借助学校自身优势协助学科的特色发展、关注行业敏感度与适应性、以工学为基础拓展医学视野。

image013

图:尚丹丹教授作题为《智慧医影,构筑面向未来的岗位胜任力》的报告


五位引导发言嘉宾发言结束后,论坛进入了思辨环节。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三个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议题一.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如何有效融合和平衡医学和人工智能两个学科课程,做到既全又专?

与会专家结合近期相关工作,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如何在医学和人工智能课程进行取舍以及能否需要既全又专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何峰教授表示,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的医学学科,所以不会过于关注于临床医学实践类课程,因此可以舍去医学实践类课程以及学分中重合的公共课程,只保留最精华的学科,这样学生不会有学时的压力,同时可以学到智能医学的精华学科。其次,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应该根据医学的特殊性,提出能够解决医学问题的算法。

河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郭磊教授认为,目前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即目前高校的专业大部分是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转型到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但是缺乏两个专业的明确辨识度。其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又专又好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是个交叉学科,需要各个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医学角度出发设置特色学科(正常、异常、诊断),而不是单纯的做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王慧泉老师提出,在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应紧密联系市场的需求,因此相关的企业和可以适当的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给予一些建议或是提出一些要求,告知学校应当培养哪些“专”的人才,或是培养的人才应当如何“专”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工程实践中去

与会的许多专家还认为,医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两个专业,专业性的学校培养体系,如何解决横纵两条线的问题非常关键。应当将市场需求带入到学校中,结合学校本身的专长,在市场需要的前提下设置学校课程和学生的培养方向。需要学生能够发现医学上的问题,用人工智能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希望理工科的学生能有这个视野和意识,能通过做项目的方式,有效和企业对接。但是因为智能医学工程是交叉学科,是两三个学科交叉融合,这对于学生的学分压力巨大,做到“专”是有困难和压力的,所以仅仅依靠课程建设,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可以从实践入手,通过做项目来做到"专"。

image015

图:何峰教授、郭磊教授和王慧泉教授在发言


议题二. 工科和医科院校如何合作,共同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新模式?

当前,许多开设智能医学工程的院校都采用了工科院校和医科院校的联合办学方式,该专业的工科和医学院校的联系也密不可分。

徐桂芝教授提出,人才的培养不是针对单一行业或某些医疗企业,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智能医学工程要培养的不仅是AI和医疗的相关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才能更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工科院校其中关键是工科的培养,就是使学生有工科背景,然后再根据需求补充医学知识,从而为医学的需求服务。

汤步洲教授认为,工科与医科院校的合作是一个发展趋势,但研究人员与医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且研究人员的解决方案与医生的需求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缺少复合型人才,因此工科和医科在共同的模式下结合,如研究人员需要去医院了解医学的实践环节。

尚丹丹教授则表示,从本科生的培养角度来看,首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医学和人工智能两个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均不相同,若将两个学科的学生一起培养则可让学生更了解两个学科各自的研究思维与方案;从研究生的培养角度来看,除本科阶段的培养外,可能还需要导师先进入工科或医科领域先学习,后来引领和教授学生。

与会的其他专家学者还指出,不仅是医工学科遇到这种问题,多种交叉学科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把企业需要融合在一起,把社会上的需求纳入到人才培养环境中。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位和落脚是工程,其医学视野可以通过实践来拓展,而学校应该培养工程能力。从培养的角度,高校应该注重基础教学,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和核心,不能拿框限制住培养过程。在高年级时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促进产学研合作。

 

议题三. 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培养智能医学方面特色人才,拓宽就业出口?

近些年来,医工融合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传统的工科院校各有所长,特点也各不相同,众专家针对就业层面来探讨高校专长和专业特色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

对此,中昊翔保定医疗器械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会波先生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首先要扎实,包括医学基础和工程素养,进入企业后才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快速参与到实践中,其次在企业角度,学生是否有专业素养关系到能否支撑这个专业的发展。

徐桂芝教授也表示,各个高校与企业可以进行联合合作,企业可以走进高校面向学生做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直接的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

胡春红教授提出,每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弘扬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标签。高校应当注重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使医工之间能够清晰了解彼此的需求。

此外,其他专家学者也表示,人才培养与就业相关且决定就业出口。学校的整体目标还是能力的培养,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特点与企业的需求,来和企业合作。可以邀请医院专家来给学生做一些专场报告,帮助学生了解现在市场需要哪些专业课知识的支撑,后续有更明确的学习方向等。

image017

图:徐桂芝教授和胡春红教授在发言


思辨环节持续近两个小时,与会专家充分讨论了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对未来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和计划。毋庸置疑,智能医学工程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也对社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1. 智能医学工程的人才培养要结合各高校自身特色、发挥各自专长,结合市场需求和医学问题的需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2. 工科和医学院校的合作如今发展良好,还是应以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进入医院了解必要医学知识,目的是以工程能力解决医学问题;

3. 高校与企业应当加强合作,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和企业加强沟通交流,结合市场需求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本次论坛执行主席许铮铧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大会讨论了建设智能医学工程的专业与培养人才的历程与未来的努力方向,各位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次有意思的思想碰撞,让人受益匪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智能医学工程这门新专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设方案和建议。最后,CCF YOCSEF天津主席李海丰教授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秉承CCF YOCSEF“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的宗旨希望本次论坛的深度思辨讨论形成的观点能够对社会产生价值,同时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以后能继续关注和参与到CCF YOCSEF天津的活动当中。


image001

图:线下会场



热门动态
2021-05-12
CCF YOCSEF天津举办“线上教育如何行稳致远”观点论坛2021年5月9...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