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早期书籍与文档

阅读量:1326
系统管理员

104机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第七机械工业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完成。该机共有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由22个机柜组成,它的字长39位,每秒运行1万次。104机从1958年5月开始研制,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通过试运算,共生产7台。至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第一台自己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超过了当时日本计算机,与同期英国已开发的最快的计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104机的软件包括检查程序、标准子程序库、自动更换地址程序以及算法语言与编译系统。103和104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它们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初生的电脑事业蹒跚起步,并为我国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计算的经济和国防等领域的难题。填补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空白,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109乙机是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从1958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1965年研制成功。109乙机的研制是在国外禁运条件下研制开发的,为此首先建立了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后来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我国第一、二代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大多是自己开发,早期以前苏联的算子法为指导思想,1962年以后转到以ALGOL60为基础的编译技术,开发了BCY、BX119等有影响的编译系统。

013机是在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的200万次大型通用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为二机部九院服务了14年,稳定运行时间13万小时以上。013机是在“文革“期间完成,使我国没有被世界上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抛下太远。

图片 1

图片 1

图片2

图片 3

图片 3


图片2


<<< 下一篇 无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