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CCF宁波大学名师面对面主题分享会

阅法量:25 收藏本文

2023年5月5下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宁波大学学生分会成功举办以“CCF宁波大学名师面对面”为主题的学术交流分享会,此次学术交流分享会在宁波大学北校区2号教学楼208室成功举行。此次分享会的主讲人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博导张悠慧教授,张教授的学术报告的题目是“类脑计算基础软件研究”。出席嘉宾有:宁波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宁波大学学生分会督导钱江波教授、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杰煜教授、宁波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严迪群教授等。并由CCF宁波大学学生分会成员执行委员徐盛轲和陈欣宇主持。

张悠慧,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市智源学者。

近年来专注于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类脑芯片与基础软件研究,发表 NATURE、ASPLOS MICRO、 DAC、IEEE TC/TPDS 等車要国际期刊/会议论文多篇。相关工作被评为 2019 年国内十大科学进展/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获 2019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称号以及 2020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主任特别推荐成果称号;获 2022 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日内瓦发明展金;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与首批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与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各一次。

近年来,类脑计算蓬勃发展,硬件层面采用各类不断涌现的新型架构计算芯片;通过张教授的学术分享以及应用方面实例我们了解到在传统的生物神经网络仿真之外,人工智能领域与生物领域的交流也促进了各类脑启发学习算法与模型的提出。

 

 

 

张教授介绍系统研究实例

系统作为硬件与应用之间的“桥梁”,类脑计算编译软件成为建立类脑计算软硬件生态的基石。但现有的此类软件往往绑定于某类架构,进而起了软硬件碎片化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地将具有不同计算特征的类脑应用适配到众多类脑计算芯片上是一个重大挑战。

 

张教授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视角展示了上述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多层中间表示的类脑计算编译框架 BIVM,能够将智能应用与生物神经网络仿真应用优化编译为适配不同架构类脑芯片的执行程序;类脑计算编译框架 BIVM初步测试表明,该类框架在编译高生产力(productivity)、高可移植性(portability)、高性能(performance)方面具有良好潜力。

 

张教授对类脑计算基础设施做出总结

张教授分享结束后,引发了参会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讨论。钱江波老师就基于多层中间表示的类脑计算编译框架BIVM的测试性能表现提出了问题,张教授表示BIVM目前在性能表现方面符合预期并且正在做相关的开源准备工作,方便后续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与开发。

 

钱江波老师(右)与张教授(左)对BIVM的初步测试结果展开讨论

通过此次分享会,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类脑计算相关的前沿技术和专业知识,达到了此次分享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