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培训 > 走进高校 > 最新动态

CCF@U692:李石坚、刘方明、陶品、李玺走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018年12月22日,“CCF走进高校”系列活动来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CCF普适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常委、浙江大学李石坚副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刘方明教授,CCF普适计算专委会副秘书长、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获得者、清华大学陶品副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浙江省特聘专家、浙江大学博导李玺教授,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李石坚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宇峰主持。

活动开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张友兵副校长致欢迎词。接着,李石坚对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和“CCF走进高校”活动作了简要的介绍,鼓励大家积极加入CCF。随后,四位专家分别为师生们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刘方明带来了题为《Shaping the Cloud & Edge from a QoSE (Quality-Open-Smart-Green) Perspective》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当前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数据中心的含义和开放的优势,并从质量、开放、智能、绿色四个方面阐述了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未来趋势。刘方明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陶品的演讲主题是《普适智能环境中的自然交互》。他介绍了交互自然性的计算原理、交互自然性的生理心理机理及计算模型和自然交互模态,并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向大家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陶品的演讲过程生动而又有趣。

李石坚带来的演讲主题是《人机智能共生的理解和实践》。他给大家介绍了人机智能共生的背景,讲解了人机共生的内涵、范式和效用,还向大家展示了人机共生实践:电子皮肤、仿人类学习机械手、仿人攻防游戏等。李石坚的演讲科技感十足,吸引了广大师生的兴趣。

李玺演讲的是《AI-Driven Visual Model Design and Applications》。他从当今人工智能科学发展背景入手,指出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催生了海量大数据,迫切需要各种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手段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有效地提取知识,还介绍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李玺的报告言简意赅,信息量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会后,四位专家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师生们还对报告进行了现场评价。同学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这样的学习和交流。最后,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取得圆满成功。

刘方明报告

陶品报告

李石坚报告

李玺报告

现场互动

合影

听众感言:


郁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2018年12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CCF走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交流活动,听到了四位老师精彩的报告。刘方明老师介绍了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前沿技术,通过结合实际、生动形象的举例,让我对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理解更进了一步。陶品老师介绍了普适智能环境中的自然交互,人机交互向自然交互的演变。李石坚老师介绍了人机智能共生的理解和实践,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应用面广。李玺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模型设计及其应用,通过模型、算法的设计与优化,来增强神经网络和视觉的理解性。

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又一次看到了人工智能具体的能做什么,以及我们今后要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四位老师的报告都十分的精彩,给在座师生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也让我对相关研究有了新的认知。感谢四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感谢CCF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罗依麟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CCF的讲座,四位老师提到的对人机智能共生的理解以及现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将来人机智能共生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让我对人机智能共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了解到领域前沿的发展方向,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及早做好相应的学习和准备。

李森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2018年12月22日上午,我们学校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CCF普适计算专委的李石坚、陶品、李玺和刘方明四位老师来我校做报告。李石坚老师在报告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人机共生的理解和实践,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陶品老师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实例,讲解了普适智能环境中的自然人机交互,并给出了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李玺老师从算法层面剖析视觉模型设计及其应用,通过模型优化给我们展示了在视觉领域的数学魅力,他还在报告中鼓励我们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并给出了许多建议。刘方明老师则结合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浪潮,给我们讲解了当前云端服务的问题。参加这次讲座,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技术改变生活,科技成就未来,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有推动科技进步的义务,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并不断努力实现它。

讲者简介:


刘方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后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访问研究员。在网络分布式系统领域(包括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与绿色计算、软件定义网络与网络虚拟化等方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效能云计算数据中心资源调度关键技术)、NSFC-DFG中德国际合作项目(边缘计算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为公司合作项目等,并参与承担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系列论文发表在USENIX ATC、ACM/IFIP/USENIX Middleware、INFOCOM、ICNP、ICDCS、SIGMETRICS等著名国际学术会议、以及IEEE百年汇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封面主题论文(ESI高被引论文)、TON、JSAC、TPDS、TC、TOMPECS等IEEE/ACM Transactions,获得ACM e-Energy 2018和IEEE GLOBECOM 2011等多项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度十大“科技新星”和“全校优秀教师班主任”、2017年度“华为奖教金”、2018年度“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并受邀在IEEE INFOCOM 2018 Workshop on Big Data and Cloud Performance(DCPerf 2018)做主旨报告。曾任2016年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会评专家、2018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会评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7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函评专家、CCF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函评专家、2017-2018年香港研究资助局(RGC)项目外审专家。

陶品,CCF普适计算专委会副秘书长、嵌入式系统专委会委员,工学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研究员,青海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智能硬件与系统。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海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得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


李石坚,CCF普适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常委,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国图形图像学会CSIG专委委员,IEEE和ACM会员,NSFC评审人。2006年9月于浙江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11月自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0年于法国巴黎国立电信研究院访学。研究兴趣集中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863子课题、核高基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课题。已在领域内多个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录用)了70余篇学术论文,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期刊编委,及《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Ubicomp、PAKDD、JRS、GrC、MSN、UIC、PCC等十余个期刊和国际会议的审稿人、PC委员或分会主席。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普适计算顶级会议Ubicomp的最佳论文等奖项。

李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获聘浙江省特聘专家。同时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和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常务委员。研究方向集中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其在国际权威期刊和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文章130多篇,Google Scholar引用3200多次,拥有多篇ESI高被引论文。担任神经网络和学习系统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的Associate Editor(2019.1—),担任国际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ICCV 2019的领域主席(Area Chair),担任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IJCAI 2019的领域主席(SPC),同时担任国际模式识别大会ICPR 2018的Computer Vision Track的Area Chair。获得两项最佳国际会议论文奖(包括ACCV 2010和DICTA 2012),以及一项ICIP 2015 Top 10% 会议论文奖,一项ACML 2017最佳学生论文奖。分别获得两项中国北京市自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一项中国专利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