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培训 > 走进高校 > 最新动态

CCF@U701 孙利民、陈红、何源走进北方工业大学

2019年5月15日,“CCF走进高校”活动来到北方工业大学,本次活动邀请了CCF物联网专委会委员、CCF高级会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孙利民研究员,CCF物联网专委会委员、CCF杰出会员、中国人民大学陈红教授,CCF物联网专委会委员、清华大学何源副教授三位老师担任报告嘉宾。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马礼教授主持,诸多学院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孙利民作了题为《物联网安全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分析了物联网安全的现状、科学问题以及物联网安全防护面临的技术挑战,并介绍了课题组在物联网设备识发现与识别、物联网设备漏洞挖掘与关联、物联网设备安全性在线检测、物联网关系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陈红作了题为《高时效可扩展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团队研究和开发面向多计算模型融合架构的、高时效、可扩展的新一代大数据分析支撑系统与工具平台的技术方案。

何源作了题为《工业物联网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从工业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和技术现状出发,分享了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无人值守监测系统研发进展和经验,探讨工业应用场景中的典型问题,并介绍了在无源感知、异构互联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次报告会恰逢北方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工作会期间。报告会上,学校师生与专家踊跃进行了互动交流,反响热烈,师生们受益良多。为开拓科研思路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极大激发了师生们的研究兴趣,开拓了创新思路。报告会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孙利民研究员作报告

陈红教授作报告

何源老师作报告

合影留念


听众感言:

我是信研-17班任婕,对《工业物联网的研究与实践》报告非常感兴趣。在这场报告中,我了解到了物联网技术近年来蓬勃发展。在与工业应用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物联网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本科在物联网学院,所以对工业物联网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题目深有感触。这个报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与国家电网合作开展换流站及调相机无人值守监测系统研发的进展和经验,探讨工业应用场景中的典型问题,并简要介绍了现在在无源感知、异构互联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我是信研-17班张袁,对《高时效可扩展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报告很喜欢。在这场报告中,我了解到以数据为中心来组织存储模型、计算模型和应用。围绕数据中心的批处理计算、流计算、机器学习、交互式分析等多种计算模型混合并存,为构建高时效、可扩展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报告还重点介绍陈红老师研究和开发面向多计算模型融合架构的、高时效、可扩展的新一代大数据分析支撑系统与工具平台的技术方案。


我是信研-17刘圣杰,我对何源老师讲的《工业物联网的研究与实践》非常的感兴趣。物联网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等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连接物联网域名实现互联互通。近年来由于快速发展受到无处不在的攻击,对物联网进行安全防护已经迫在眉睫。何老师在报告中介绍了在物联网设备识发现与识别、物联网设备漏洞挖掘与关联、物联网设备安全性在线检测、物联网关系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系统研发工作。物联网的安全防护面临着重大的技术挑战,需要从业者深入研究,做出应对。


我是信研-17田香,我最感兴趣的是孙利民老师和何源老师讲关于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技术的报告。我的毕设就是基于物联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研究的。物联网技术近年来蓬勃发展。在与工业应用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物联网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物联网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它是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听了此次报告后,加深了我对物联网的理解,对完成毕设有很大的助益。


我是电科-17班徐昊宇,听取了孙利民,陈红,何源三位专家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学术报告。首先是孙利民研究员,他介绍了课题组在物联网设备识发现与识别、物联网设备漏洞挖掘与关联、物联网设备安全性在线检测、物联网关系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系统研发工作。然后是陈红教授介绍我们研究和开发面向多计算模型融合架构的、高时效、可扩展的新一代大数据分析支撑系统与工具平台的技术方案。最后是何源副教授,通过实例讲解了无源感知、异构互联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次报告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一些关于无源感知以及大数据的知识,收获颇丰。


我是电科-17班王蕾,对《高时效可扩展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报告很感兴趣。通过该报告了解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数据是新时代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大数据分析和只能应用方面蓬勃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构建定制式的大数据应用系统。研究和开发面向新型计算模型融合架构的,高时效可扩展的新一代大数据分析支撑系统与工具平台,面临的四大关键问题主要为交互式大数据分析的易用性和高效性,大数据机器学习的高位模型训练的扩展,统一计算模型的高性能批流融合和跨域扩展,以及多模态存储的自适应性优化和可伸缩调整问题,并通过迭代优化和部署优化实现系统的搭建。

讲者简介


陈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撑系统与工具平台的技术方案。员,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常务委员、物联网专委会委员、大数据专家委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数据隐私保护、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系统。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 余项;在TKDE 、KDD 、AAAI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 余篇,出版著译作8 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次),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及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等。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何源,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别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兴趣涉及物联网、无线网络、移动和普适计算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国家电网科研项目、华为创新研究计划、清华-腾讯科研合作项目等共同支持。担任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of Things、Ad Hoc & Sensor Wireless Networks等期刊编委,EWSN 2019、DCOSS 2018、ICPADS 2017/2018、HumanSys 2017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领域主席,INFOCOM、WWW、SenSys、IPSN、ICDCS、SECON、EWSN、IoTDI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在JSAC、TON、TMC、TPDS等学术期刊和MobiCom、INFOCOM、SenSys、IPSN、ICNP、RTSS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统计论文被引用超过2500次。获得IEEE ICPADS 2010、IEEE ICPADS 2017、IEEE ICII 2018等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INFOCOM 2016/2017/2019杰出程序委员会委员。


孙利民,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担任物联网信息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在物联网安全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孙利民研究员带领团队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及其安全、大数据及其安全、物联网安全架构与基础理论、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物联网安全应用及测评等;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先导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在物联网设备漏洞挖掘与关联、物联网设备发现与识别、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工控系统入侵诱捕与行为分析、工控系统入侵检测与监管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ACM TOSN、IEEE TPDS、TMC和USENIX Security、SENSYS、MOBISYS、MOBICOM、INFOCOM、ICNP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4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重要国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