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第1200场:CCF工控机专委会走进西南科技大学

2024-12-25

20241214日,CCF工控机专委会走进西南科技大学活动在西南科技大学办公楼二楼301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该活动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工业控制计算机专委会和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联合承办。

本次活动邀请了重庆邮电大学朱智勤教授,西南大学孙健副教授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吴天舒高级工程师进行了主题报告。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学院朱玉玉副院长致欢迎辞启动了本次活动,会议由王坤朋教授主持。朱玉玉副院长介绍了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向出席活动的各位专家、教授表示欢迎。


朱智勤教授围绕遥感微小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深入剖析了遥感小目标检测因目标尺寸小、分布密集以及复杂背景和气候干扰等问题,面临感知难度高、检测精度低和类别不平衡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全局多级感知模块(GMP)和动态区域聚合模块(DRA)的创新方法,并结合自适应去雾模块和质心引导对比学习技术,提升了模型对复杂环境和不平衡数据的适应能力。研究进展包括实现全局与局部特征的多层次融合、高效稀疏特征增强、去雾优化提升图像质量以及少数类检测能力的显著增强。在NWPU VHR-10TT-100K等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在检测精度和鲁棒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工作将聚焦跨模态数据融合、轻量化模型设计、复杂环境下鲁棒性增强及实际场景扩展,力争构建统一的遥感小目标检测系统,为国防、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推动遥感图像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孙健副教授介绍了网络攻击下的车网互动弹性安全控制与智能优化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电动汽车的普及,智能电网的发展面临着电网频率调节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特别是拒绝服务攻击和虚假数据注入攻击对电网系统各通信链路的严重威胁显著影响电网FR性能,甚至破坏电网稳定。本研究聚焦智能电网、车网互动、频率控制与信息物理安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强化学习感知、结构优化响应、智能预测补偿、以及博弈理论框架的弹性控制防御安全策略。从基于积分滑模的弹性控制设计、模型预测的弹性频率调节、基于稀疏神经网络的控制结构优化,以及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攻击感知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构建了智能电网协同控制与网络攻击自适应防御系统。这些方法共同提升了智能电网在动态网络攻击下的弹性与可靠性,为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吴天舒高级工程师围绕智驶系统的预期功能安全测评技术及测评方法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的发展趋势。智能驾驶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期功能安全是确保车辆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实现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要素。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检验和测评其预期功能安全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本报告首先介绍预期功能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涵,分析智能驾驶系统在功能设计与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非预期行为和潜在风险。随后,围绕预期功能安全的检验检测,重点阐述了场景构建与测试、模型验证与评估、故障模拟与分析等关键技术,并进一步介绍了适用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测评体系和测评方案设计,涵盖安全性、可靠性、功能适配性等多维度指标,为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与会的专家和教授们从专业视角出发,详细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此外,他们还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领导就学科发展、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关键议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彼此间分享了深刻的见解与宝贵经验。整场活动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且富有启发性,参会的师生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对此次交流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师生们对专家知识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认知的视野,还增进了大家对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及工业控制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的了解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