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活动日历 > 分部活动

CCF苏州将举办人工智能与类脑计算论坛

阅读量:892 2017-09-04 收藏本文

中国计算机学会

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

CCF苏州会员活动中心

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14:00—17:30

苏州2.5产业园国际会议中心三楼法兰克福厅举行论坛

敬请光临

苏州市高层次学会活动

金鸡报晓”系列活动第一期

人工智能与类脑计算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

承办单位:CCF苏州会员活动中心、苏州市计算机学会

支持单位:CCF YOCSEF 苏州、苏州工业园区科技与信息化局、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苏州大学

议 程

第一阶段 主持人:朱巧明

14:00 - 14:15 苏州“金鸡报晓”第一期 开幕式

第二阶段 主持人:张民

14:15 - 14:45 演讲题目:通往强人工智能的神经形态计算

特邀讲者:黄铁军,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与神经形态计算。

14:45 - 15:15 演讲题目:神经形态计算及视听觉分析

特邀讲者:唐华锦,教授,四川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IEEE认知与发育系统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类脑计算、神经形态芯片、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

15:15 - 15:45演讲题目:从聊天机器人到虚拟生命:AI技术的新机遇

特邀讲者:王昊奋,博士,上海瓦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公司CTO,OpenKG发起人之一。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虚拟生命等。

15:45 - 16:15 演讲题目:从实验室到产业:科研成果的落地之路

特邀讲者:徐彦之,高级工程师,全国金融系统青联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商事特邀调解员,现任上海交大智能研究院常务院长兼运营公司总裁。

16:15 - 16:30 茶歇合影

第三阶段 主持人:张民 王涛

16: 30 - 17:30 互动交流

主题:类脑计算会成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吗?

参会人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受邀嘉宾及论坛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支持单位人员免费参加。

IT领域专业人士、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媒体、其他有兴趣者。

参会方式(付费):

听讲费:200元/人。

参会方式(免费):

1、CCF会员凭会员证免费参加。

2、非CCF会员现场办理入会手续,可以免费参加。

加入方式: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入CCF入会。

会费:学生50元/年 会员:200元/年

3、嘉宾免费参加(请向会务人员索取邀请码)。

会务:尤佳 13913163219 2213844977@qq.com


参会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长路88号 苏州2.5产业园国际会议中心三楼法兰克福厅


特邀讲者:


黄铁军: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与神经形态计算。发表(含合作)学术论文两百多篇,专著两部,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5项国家标准、4项ISO/IEC标准和3项IEEE标准,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006-),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2015-),曾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五次荣获省部级一等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4)和IEEE计算机学会Computing Now奖(2013)。

报告题目:通往强人工智能的神经形态计算

报告摘要:强人工智能是指达到人类水平的(因而超越人类)、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报告人认为“仿脑”(神经形态几计算)是实现类脑智能乃至“强人工智能”的必要阶段,可能比“人工智能”(人工设计出来的智能)和“认知科学”(理解思维的机理)更早实现。北京脑科学专项“脑认知与类脑计算”方向沿着这样一条技术路线,提出了四个基础平台、两种核心芯片、三类类脑智能的总体布局。报告将介绍神经形态计算国内外重要进展,并以报告人课题组正在进行的灵长类初级视觉系统解析仿真为例,介绍仿脑在视觉信息编码和分析识别方面的潜在价值。


唐华锦,教授,分别于1994-1998年在浙江大学、1998-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习,于2001-200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4–2006年在意法半导体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2006–2008年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15年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担任认知计算和机器人认知实验室主任,2014年至今担任四川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类脑计算、神经形态芯片、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已在权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由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两部。提出的“仿脑GPS模型”被国际权威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高度评价。获2011年新加坡资讯通信研究院Role Model Award、2012国际机器智能比赛第二名、2016年度IEEE TNNLS 优秀论文奖,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担任多个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 和 Frontiers in Neuromorphic Engineering 的Associate Editor,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 编委,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主席或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认知与发育系统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等。

报告题目:神经形态计算及视听觉分析

报告摘要:模拟大脑智能是计算机科学领域长久以来的目标,成为过去几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传统人工智能方法不同,神经形态计算主要受神经科学发展推动,是建立在大脑神经电路结构和神经信息处理与神经脉冲计算原理上的新型计算模式,并最终以神经形态硬件方式来实现仿脑的认知计算与低功耗运算。虽然在神经元和突触层级神经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神经元之间如何通过网络连接取得复杂认知功能仍然缺乏了解。本报告从神经形态认知计算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发,介绍如下几个方面内容:神经信息编码,突触可塑性与学习算法,以及集成编码与学习的系统模型,介绍基于神经形态计算的视听觉分析最新进展。


王昊奋,博士,上海瓦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公司CTO,OpenKG发起人之一。王昊奋在语义技术和图数据管理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积累,共发表75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包括35余篇CCF A类和B类论文。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构建的语义搜索系统在十亿三元组挑战赛(Billion Triple Challenge)中获得全球第2名的好成绩;在著名的本体匹配竞赛OAEI的实体匹配任务中获得全球第1名的好成绩。他带领团队构建了第一份中文语义互联知识库zhishi.me,被邀请参加W3C的multilingual研讨会并做报告。他还带领团队参加了百度知识图谱竞赛获得所有任务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外,他还长期作为ISWC, WWW, AAAI等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目前,王昊奋担任CCF YOCSEF上海主席,中文信息学会语言与知识计算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术语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等社会职位。

报告题目:从聊天机器人到虚拟生命:AI技术的新机遇

报告摘要:自从1987年克里斯托弗·兰顿第一次提出“人工生命”的概念以来,基于此概念扩展出的虚拟现实、神经网络、克隆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技术落地,涵盖了生物科学、系统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各个领域。而由此发展来的狭义概念“虚拟生命”,也着眼于如何生成及模拟生命系统,创造一个生命体。但在人工智能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虚拟生命的概念和范围,给予其较为系统的定义和梳理。与传统意义上创造生命体不同,虚拟生命被定义为利用大规模知识图谱和前沿AI技术,实现可多模态交互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存在,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我进化,并针对每个用户行为习惯形成不同的性格体系。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虚拟生命的内涵包括基本认知、个性化认知、以及自我进化三个方面,在交互模式上也采用了聊天机器人的形式。因此,虚拟生命可以看做是聊天机器人的扩展概念,具有联想推理和个性化认知能力。本次演讲将系统地回顾聊天机器人的发展,分析Siri、Watson、Google Now和小冰等典型代表的优缺点,引入虚拟生命的概念以及和传统聊天机器人的对比,并第一次给出聊天机器人行业的技术面面观。在此基础上,将展望虚拟生命通往更智能化、更人性化、更趣味化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并聚焦到狗尾草公司推出的公子小白和Holoera机器人背后的AI引擎GAVE如何使用知识图谱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来解决上述挑战。


徐彦之:高级工程师,全国金融系统青联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商事特邀调解员,现任上海交大智能研究院常务院长兼运营公司总裁。2005年至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2012年至2014年担任联想控股核心企业-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副总裁;2014年至2017年担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同时任考拉征信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报告题目:从实验室到产业:科研成果的落地之路

报告摘要:加快核心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共识。而构建现代产业结构,实现核心技术向产业化的转变,激活和释放创新产业体制成为目前的关键问题。本报告表明了将核心技术与产业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面临很多制约条件,其中包括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缺少高水平创新人才、无法将知识产权和资源集中运营、技术和资本不能融合、缺少孵化平台、技术成果转化不成熟等问题。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提出建立人才培训中心、建立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设立资本服务中心等建议,详尽的分析了现如今的市场情况及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利于创新资源的迅速集聚、创新机制体制的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的迅速形成和发展。


执行主席

执行主席

朱巧明,CCF 苏州分部主席,苏州市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导


执行主席

张民,苏州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CCF YOCSEF苏州2015-2016主席,CCF苏州分部执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苏州大学教授,博导


执行主席

王涛,苏州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 CCFYOCSEF2016-2017主席,CCF苏州执委,苏州蓝甲虫机器人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