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总部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举办专题论坛:“双一流”是否能够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2016-12-05 阅读量:506 小字

2016年10月2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在2016中国计算机大会期间举办特别论坛,就“‘ 双一流’是否能够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展开思辨。

所谓双一流,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争一流,各高校都开启了综合改革的步伐,在人事制度、教育教学和科研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索和革新。在这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ESI为导向的学科排名趋势日益强化,以国外Tenure Track(终身教职)制度为参考的人事制度改革日显突出。这对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是否能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实现弯道超车,用5-15年的时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全球计算机领域的全面领跑者?

围绕上述问题,CCF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CCF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傅育熙,CCF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陈宝权,CCF海外理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晓东担任特邀讲者,共同分析“双一流”对我国计算机学科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解读综合改革的政策导向和实施成效,从国际学术视野来探讨我国计算机学科从“跟跑”到“并跑”和“领跑”的可行路径。论坛由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文峻教授,以及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武永卫教授主持。

1.如何理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张晓东教授在题为“追求科学精神,回归教育本源”的报告中指出,世界一流的实质是对科学价值的追求,跟排名没什么必然关系。他认为大学有两个根本使命:知识和文化遗产宝库、开发新知识的平台。这两个使命的本质自高等教育诞生以来,历经千年没有变。凡是世界一流大学,都会很好地履行这两个神圣的使命,并有以下的特质:它们都是全球学者最想去工作的地方,但只有最优秀的被选上;是全球青年学生最想去学习的地方,但只有最优秀的被选上;能在一流大学任教或学习,不是证明自己的优秀,而是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中更加优秀。
清华大学的孙茂松教授指出,一流的学科,必须要包含一流的研究方向、一流的学术大师和一流的本科教育。首先,当前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方向说得还比较少。实际上,一流研究方向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基础,很多学校可能整体的学科水平没有达到一流,但是在某些研究方向同样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其次,一流学科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有世界一流的大师,陈寅恪先生给大师巨子的定义是,“其学术关系到民族盛衰和学术兴废”、“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在世界范围内开辟和引领国际学术的一片天地。 第三,一流学科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与国外一流的计算机学院相比,我们的本科教育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特别顶尖的大学要求最顶尖的教授要讲一年级的课。 我们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鼓励更多优秀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物理、人文方面的教育,夯实他们的学科基础。
与这样的国外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比,我国的计算机学科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上海交通大学的傅育熙教授在“计算机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漫长之路”的报告中,全面分析了英国、美国一流大学的情况,指出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他认为,2020年前,中国会有5所左右的大学进入世界百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在2050年前,中国不可能有世界一流大学。

2.国际排名和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

国际排名不等于“世界一流”,需要正确看待各类国际学术排名

与会专家分析了国际上通行的学科评估排名的合理性,进而探讨了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傅育熙教授认为,评价指标的问题,国际上每年都有专门的会议与讨论,这方面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会越来越成熟,评估结果的偏差会越来越小,是朝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发展。张晓东教授也认为,很多排名,用统计和大数据方法,从规划、投资、管理的角度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具有参考的价值。
专家一致同意,我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排名的位置并不能和真正的“世界一流”划等号。国际排名只是学科水平的外在表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科的国际地位,也就是所谓“形似”,而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科的方方面面。所以国际排名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不应当对大学和学科的管理者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和约束,学校还是要从自身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出发,开展学科的建设。

官方的学科评估能作为“双一流”的指挥棒吗?

与会嘉宾都同意,大学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地位,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口碑的客观评价,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建设,才能有所进步。但教育资源的分配,显然无法依靠口碑,还得有定量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至少在目前阶段按照评估的指标,实现局部最优。
傅教授认同学科评估的积极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借助学科评估,以及中国的计算机学科近年来在世界排名快速上升的势头,加快发展中国的计算机学科。他提出两步走的计算机学科发展思路: 首先,国内有一批高校在各类计算机专业排名上成为世界一流,这一步相对而言,比较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可以实现。其次,涌现一大批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卓越学术成果,培养出富有创新的一流人才,在精神上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计算机学院。这个过程与第一阶段相比,难度较大,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
多位专家指出,官方主导的学科评估需要改革。从国际通行的实践看,学术共同体和同行学者应当是研究贡献评价和学术评估的主体,各种商业机构对于论文的量化评估(SCI、ESI等)不代表学术共同体的精神。现有官方学科评估,应该取消或者弱化,学科评估应该以民间的方式进行,发挥其正面的参考作用,而不是以官方主导的学科评估作为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依据。学科评估过强的行政化色彩,只会促使各个高校为了在学科评估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不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专心致志地做好科研和教学,而是热衷于拼凑指标,特别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搞各种人才计划的申请和成果奖励的运作,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目前的学科评估的指标中非常重视各种人才计划的“标签”,例如:长江、杰青、优青等。具有这些学术头衔的教授们当然是学术的杰出人才,但是不能说没有标签的学者就不能算作人才了。如果在双一流建设中,过分强调这种人才“标签”,就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导向,使得有潜力的年轻学者不能淡忘了追求科学和学术真理的初心,投入很多精力发展学术人脉,追求人才计划的帽子,使得学术界更加浮躁和短视,无法开展长期的、有深远影响的科学研究。建议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在引进有标签的杰出人才的同时,不要忽视其他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学术追求,因为他们才是“双一流”建设的主力军,也会涌现出一批伟大教授和一流的大师。

3.“双一流”建设需要更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山东大学陈宝权教授指出:当前大的社会和科研环境虽然有很多进步和改善,但是与世界一流建设所需要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虽然国内硬件与资金的条件显著提升,产业发展迅速,正在向更高端转型,但是我国硬件与资金仍然比不上发达国家,产业界的创新能力非常不足,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仍然缺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而且对于人才只重视名头和身份标签而非内涵。对学校的软环境建设重视不够,教师的安居乐业与职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张晓东教授从文化和体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大环境的缺陷。他提出中国文化对我们做出世界级科技贡献,存在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中国是看重“身份”的社会、一个“人情”社会、一个儒家“耻感文化”的社会(即判断行为对错的依据是所处环境中他人的认可、评价和态度,与之对应,西方“罪感文化”中的行为约束来自固定准则)。他更进一步分析目前的学术体制对我们做出世界级科技贡献的束缚:各种人才计划是“身份”社会的强化和补充,评审制度亟待完善。这些都会妨碍科研工作者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并勇于不断挑战权威。同时科研和学术中各种评审和评估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情因素的干扰,导致学术评审过程的不确定性、不严格性和不公平性。
孙茂松教授认为,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保证学术独立精神和自由探索的思想。现在的学术大环境的突出问题是学术权威往往不容挑战,年轻学者很难与资深的科学家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学者的学术风范、节操气节逐渐淡薄和丧失,早先知识分子独有的学术风骨荡然无存,使得年轻教师缺乏心目中敬仰和追随的学术榜样。
陈宝权老师觉得,虽然大环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总体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更加乐观一些,历史规律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当坚守学者精神,不要过分在意外部环境带来的困扰,积极参与计算机学术共同体的讨论和建设,对待不好的现象,通过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发出专业和建设性的声音,促使大环境的改良和改善。同时,应当聚集建设好学院“双一流“的小气候,即在有限的资金下,聚焦重点目标、汇聚优势资源,主动与企业进行需求对接,不拘一格寻求合适的人才,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4.总结和展望
“常人畏果,菩萨畏因。”我们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发展一流的计算机学科,不要单单追求双一流的结果,而要正本清源,深刻理解“双一流”的实质,切实认清我国与”世界的一流差距。我们也希望在建设“双一流”的伟大进程中,全社会能够更多给予学者以宽松自由的空间、安心治学的环境、持续稳定的保障,努力发展我们学术共同体,净化中国的学术空气。我们也期盼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以追求学术真理为己任,以现实的理想主义态度扎实苦干、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为世界尊重的“一流”学术地位和声誉。
(吴文峻、王韬供稿)


热门动态
2022-06-24
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于2022年6月8日在北京西郊宾馆、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两个会场共同召开了题为“工业数据可信流通的关键技术”的闭门深度技术论坛,由北京双湃智安科技首席科学家陶耀东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金一、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冠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会议邀请了24位来自数据交易、数据安全与管理、工业大数据、网络系统安全、大数据治理、隐私计算、数据空间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代表、学术专家代表作为发言嘉宾出席论坛,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和思辨,共同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快速发展和突破创新。
2017-10-31
2017年10月26日,CCF YOCSEF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401会议室举行“鼓励科学家创业是压倒科研体系的最后一颗稻草吗?”论坛。论坛邀请了创业取得成功的科研人员,以及在科研管理、一线工作者等相关专家和学者,共同讨论是否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大家该如何面对创业这一命题,同时就如何能激发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产业助力进行探讨。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