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上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者的年龄分布规律,25岁—45岁是学者最具创造力、最容易出成绩的年龄区间。然而我国青年学者在承担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还要为生计、住房、项目、职称等问题而奔波。青年学者能否成长,关乎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败。青年学者的成长到底难在哪里?教学和科研之间如何平衡?Tenure制度能否有助于青年学者的发展?
2013年10月24日,CCFYOCSEF在长沙圣爵菲斯酒店举办“青年学者成长难在哪里?”专题论坛,邀请CCF理事长郑伟民教授,CCF青工委主任、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宝权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系主任姜波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晓阳教授、中科院自动化所陶建华研究员、百度公司赵世奇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於志文教授,以及来自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全国各地的150余名嘉宾,从青年学者的现状、学术影响力的建立、教学与科研、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地探讨。
我国青年学者的现状
高校青年学者的烦恼: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经济收入少。高校青年学者的烦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经济收入低,大部分青年教师觉得生活压力较大,收入偏低。(二)考核制度不合理,目前高校的评职称、考核制度与真正做学问存在很多矛盾。高校的考核多数都非常量化,有些高校一年考核一次,有的三年考核一次,这种短频快的考核与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研究规律有些相悖。(三)学术资源缺乏,青年学者由于资历浅,普遍缺少场地、学生、科研经费等各方面资源。
企业青年学者的困惑:产品驱动,缺乏持续稳定的学术环境。除了高校青年学者的烦恼,企业青年学者也存在不少困惑。高校以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估,青年学者的科研方向比较自由和持久。然而,企业中常见的评价指标是做了多少产品,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因此决定了企业青年学者的评估方式往往是产品驱动,而非学术驱动。由于企业研发容易受产品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容易改变研究方向,导致企业青年学者对一个学术问题很难深入研究和积累,因而就难有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
青年学者取得成果三部曲:确定选题、制定目标、寻求实现
“打铁还需自身硬”,取得成果是青年学者成才的必要因素,也是多数青年学者面临的最直接挑战。要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需要先确定选题,然后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接下来根据目标寻求各种实现的途径。这要求青年学者首先要充分调研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业界发展趋势,选定独特的题目;其次要坚定目标;再次在确定了选题并制定了目标后,就是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去去实现。
创建“Brand”、依托平台建立个人影响力
建立影响力,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对青年学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年学者要想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就一定要有自己的Brand。Brand和Product其实不是一件事情,不要把一篇顶级会议的文章当做自己的Brand,那只是一个Product。而如果一个人持续多年在顶级会议上发表多篇相关文章,就建立了个人的Brand。
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要创建自己的Brand将面临很多困难。首先要选题正确,选题就决定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Brand,选择的Brand应当是同行关注的方向;再次是在选择的Brand下做多个Product。
创建自己的Brand和影响力,不管是对人的还是对事的影响力,都要有一定的平台和话语权才能达成。而青年学者由于还没有成才,往往缺少话语权和交流的平台,因此,青年学者在努力取得成果的同时,还需要依托一个好的平台或团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构建相关的平台。
交流合作是青年学者成长的捷径
科研工作如果想要不断深入,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交流合作。青年学者在寻求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作的方向一定是自己一直坚持的方向,二是寻找合作者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对方的名气,更应该关注他的态度。总之,不管是寻求国际还是非国际合作,最重要还是先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Brand,才能很快地与合作方融合,取得成效。
另外,青年学者还可以很好地利用第三方的扶持平台进行交流,例如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CCFYOCSEF)。YOCSEF多年来开展了非常多的活动,精心选题、策划组织学术报告会和论坛,邀请领域内顶级专家与青年学者面对面交流。YOCSEF传播先进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机会。这种平等的、面对面的交流文化对青年学者的成长有很多帮助。
探索新的制度、提供好的学术环境
取得个人成果,建立同行内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青年学者主观上需要努力的事情。然而,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还存在着很多客观方面的因素和困难,相关制度就是相关影响因素之一。要帮助青年学者成长,首先就要考虑改革目前的考核制度。目前很多高校都借鉴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尝试引进新的考核制度。在Tenure制度中,不存在讲师不能申请项目的规定,也不存在年轻教师不能带博士生的约束,很多高校都在尝试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但是基于我们现有的制度,并不能把Tenure制度完全照搬,而是结合两种制度,创立一种新的制度,以适应国内的实际情况。
同时,高校和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尽可能为青年学者提供好的学术环境,保证青年学者有尊严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在评估方面能正确导向,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为青年学者提供好的服务,而不是让他们做很多琐碎的事情。
结语
青年学者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生力军,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他们的成长存在不少环境上的制约,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集中在目前的评价制度与科研存在矛盾、缺乏经费及人力资源、待遇普遍偏低等方面。目前很多高校、机构、企业已经在积极引进新的制度,有力地支持青年学者踏踏实实做学问,更好地为青年学者提供服务,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快速成长。会议特别呼吁社会能对这个群体有更多的关注,也期盼着相关制度的变革,能给予青年学者更丰富的科研资源,更自由的学术环境;广大青年学者,在困境中要勇敢接受锻炼,坚持对研究方向、人生价值、自我梦想的追求。
特邀讲者陈宝权正在作报告
特邀讲者王晓阳报告中
特邀讲者姜波在作报告
Panel讨论(左起赵世奇、於志文、陶建华、陈宝权、王晓阳、姜波)
执行主席崔斌(左)和王涛(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