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25万人,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超过5万,比美国多出1万多。
创新性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评价指标,而目前这一指标主要体现在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上,论文的引用次数直接反映影响力的大小。根据ESI数据库统计,在该库中的论文总数方面,美国排在第1位,而中国虽排在第二,但总数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平均单篇论文引用数方面,美国排第7,而中国却排105,差距明显。仅利用学术论文来衡量创新水平并不科学,但这些数据所反映出的我国优秀博士(生)培养不足的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
2013年1月26日,在2012年度CCF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之际,CCF YOCSEF在京举办“优秀博士的培养难在哪里?”特别论坛,特别邀请到三位CCF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的导师CCF常务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建中教授、CCF青工委委员、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CCF YOCSEF荣誉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赵耀教授,及来自Intel中国张益民博士和中兴移动通信芦东昕博士就优秀博士的培养进行思辨。论坛由CCF YOCSEF委员邬向前和候任AC委员韩银和主持。
李建中教授认为优秀博士的培养,首先在录取时要考虑学生的一些基本素养,如良好的数学素质、优秀的语言能力等。同时他也认为导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也很重要,导师要立足在学科前沿,导师要既做教练,也要做运动员,和学生一起研究。他提出优博培养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名师出高徒,而不要高徒出名师。
周志华教授从几个方面分享了培养博士生过程中的难点:一是怎么激发研究生的兴趣;二是是要培养一个做研究的视野和品位;三是一个成长的氛围,学生之间相互的影响比导师对他的影响有时候更大;四是怎么样选择合适的研究话题;六是英文写作;七是导师应该给学生要提供一些支持;最后是导师要坚持在第一线,特别要保持对研究的感觉和前沿的理解。
赵耀教授引用哈佛大学的校训:一个人的成长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是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他认为一个人的理念对他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对科学的认识,他对科学研究的理念,会决定这个人的成就。同时倡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培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要更加注意他对于独立性,创新性的培养。
与会者在互动讨论环节,大家从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找到合适的发展定位、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及导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等方便进行了探讨。张益民博士和芦东昕博士还从企业的需求和创业的思想方面提出了优秀博士培养的要求。
特邀讲者李建中教授
特邀讲者周志华教授
特邀讲者赵耀教授
特邀讲者张益民(左)和芦东昕(右)
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