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生前的疑问,振聋发聩,不容我们回避。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遭遇了众多挑战,其中一大挑战就在于大学精神的迷失。如何定义我们的大学精神?如何让大学精神发扬光大?
针对大学精神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和《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12月12日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了“大学精神今何在—从钱学森之问谈起”专题论坛。与会者在探寻、求解“钱学森之问”的同时,反思今天的大学精神。
本次论坛由YOCSEF学术委员会(AC)主席黄华、AC委员徐明伟主持。YOCSEF秘书长刘雨,AC委员卜佳俊、陈文光、陈小武、陈益强、刘挺、明仲、任继成、陶建华、王建、王涛、王新、王蕴红、袁晓如、张云泉、赵耀,荣誉委员单志广,委员曹重英、罗英伟、宋乐永、周润松、周宏桥、崔斌、苗启广、何宝宏,分论坛韩永国、齐浩亮、王忠杰、邬向前、杨沐昀、薛广涛、张志强、左旺孟、姜波、张素智等,及来自科技界、企业界、教育界、媒体界的相关人士7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作为本次论坛的特邀讲者,曾在钱学森指导下工作的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认为:开放办学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大学需要自由的办学环境,希望能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学术自由。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曾在多个国家的知名高校任教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倪明选认为:大学的核心精神就是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给老师更宽广、更有尊严的教学与研究空间,给学生更弹性,更灵活的学习与成长空间。他同时指出,现行的量化评估功利性太重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老师花在学生的时间不足等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些障碍。
参与研讨的另一位特邀讲者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是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大学的教育应该主要是自主教育,人才教育,思想教育和民主教育。
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谢湘认为现在还是有一大批改革者在脚踏实地从事教育研究,呼吁大家不要一天到晚坐而论道,而要自身做起,真正行动起来。
与会人员在发言中表示,大学精神受社会环境影响很大。每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媒体应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呼吁、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变。还有与会者强调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时代需要大师自然会有大师,大师是不需要培养的,天才不需要培养;有人倡议心动不如行动,从自我做起,对人才培养和国家教育做一些实际可行的事情,一起推动教育的发展。中国大学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体制改革,因此没有体制改革的前导或者至少没有在大学制度上面的某种体制改革,中国教育就无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