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CCF合肥第四届会士论坛召开,打造学术交流平台

阅读量:408 2021-08-31 收藏本文

2021年8月27日,以“智能计算与信息融合”为主题的CCF合肥第四届会士论坛圆满落幕。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 CCF合肥执委汪萌、CCF合肥监督委员会委员路强担任执行主席。受疫情影响,此次论坛采用线上视频直播形式召开。


本次论坛知名学术专家云集,参会嘉宾围绕量子、遥感图像、粒计算、Deeplearning、复杂跨媒体数据、智能无线感知等人工智能课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旨在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元技术交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焦李成教授作为论坛开场嘉宾,在论坛上分享了以《量子学习感知与优化的挑战与思考》为主题的演讲。焦李成教授以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结合为动机,从量子计算的角度展开讨论,回顾量子计算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目前量子智能算法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团队在量子智能计算方向的一些工作,包括《量子计算、优化与学习》的国内首部专著、《量子计算智能》等科研和教学成果。焦李成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量子计算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在诸多行业和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在未来将有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力哲教授带来了以《遥感图像时空融合》为主题的演讲。王力哲教授指出当前的遥感数据受限于成本、技术等等客观条件并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因此提升遥感数据质量非常有必要,而时空融合方法能大限度的利用不同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互补性可较大程度提高数据质量。王力哲教授介绍了团队的最近几个工作,包括时空数据信息增益利用不充分、大空间分辨率差异、大时间分辨率差异等多个角度下的时空融合信息不足的问题研究。



同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CAAI Fellow)苗夺谦教授分享了以《粒计算及其对人工智能的贡献》为主题的演讲。粒计算是模拟人类复杂问题求解机制的理论与方法,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苗夺谦教授以粒计算的一种典型模型——粗糙集为主线,介绍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贡献。



韦恩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图像图形学实验室和计算机三维视觉实验室创始主任华璟教授分享了以《Deep Learning of Real-world Objects: 2D v.s. 3D and Implicit v.s. Explicit》为主题的演讲。我们的物理环境中的真实世界对象呈现出各种信息和多模态特征,包括3D显式形状(几何和拓扑)和2D/3D图像(外观和语义),由于神经过程中涉及许多不同的表示和未知的机制,如何有效地用深度神经网络对它们进行统一建模和关联是非常重要但具有挑战性的。他围绕涉及的信息,如2D、3D、隐式和显式表示进行了讨论。



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纪荣嵘教授分享了以《复杂跨媒体数据协同分析与应用》为主题的演讲。纪荣嵘教授的演讲主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内容协同分析与表示、跨模态信息融合及智能对抗攻防,介绍了所在课题组在图像描述与视觉问答、语言指导的目标检测与分割、用户隐私保护、社交网络分析引导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陈彦教授分享了以《智能无线感知》为主题的演讲。陈彦教授长期从事智能电磁感知、无线多媒体、和信号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本次报告主要探讨了智能无线感知中利用无线电信号解决经典感知问题的应用,包括基于无线数据的三维姿态估计、人体轮廓提取、人体动作视频生成等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已上升国家战略,并在2020年6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提要加强立法理论研究,重视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新领域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工智能正迈入全新发展阶段,也将面临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通过多元应用的交流与探讨,拓展技术应用的新方向,打造合肥地区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带动学会学术水平提升,促进学术繁荣和科技创新。